對於伊莎貝爾·於佩爾,影迷們毫不陌生,從《包法力夫人》到《鋼琴教師》,她和世界很多偉大導演合作,拍攝了大量電影,在法國乃至世界,擁有大量的影迷,由於她拍攝的大多是文藝電影,並且多年來推動鼓勵非商業的電影發展,她甚至被粉絲們稱為“法國文藝女王”。於佩爾的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 和凱瑟琳·德納芙、伊莎貝爾·阿佳妮壹起,成為影壇最耀眼也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
上世紀70年代出道的伊莎貝爾·於佩爾(Isabelle Huppert)堪稱“法國文藝片女王”,她演過60部影片,尤其擅長詮釋《鋼琴教師》式內心壓抑、外表冷漠的人。導演哈內克曾評價她說:“她既可以極致地表現身心受折磨的困境,同時還保持堅硬的知識分子氣質。能把兩者結合得這麽好的人,我還沒見過第二個。”也有影評人將她與同時代的阿佳妮做對比,而於佩爾曾在采訪裏這樣形容:“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癥病房,她在狂想癥病房。” 於佩爾的崛起是壹個奇跡。和同時代的凱瑟琳·德納芙、伊莎貝爾·阿佳妮以及後來的蘇菲·瑪索、朱麗葉·比諾什相比,她既沒有傾倒眾生的美貌,也沒有春風拂面的萬種風情。正相反,她看上去蒼白、冷淡、克制、保守——完全不像是法國女人。
但於佩爾仍然是法蘭西幾個名聲在外的女星之壹。除了在藝術電影裏為人稱道的表演外,她也是被公認的少有的幾個極有文化修養的演員。通過她壹個人的表演,便能見證法國,甚至整個歐洲文藝電影的歷史。著名雜誌《聲影》雜誌評論道:“在近35 年的法國乃至歐洲電影裏,她幾乎無處不在。”
作為表象的伊莎貝爾·於佩爾,跟她的真實年紀差距很大。今年56歲的她,卻同20年前出演《情人奴奴》時的那個滿臉雀斑的怪女孩沒什麽兩樣。借用巴爾紮克小說中的壹句話,“她比10年前的她還要年輕美麗36倍。”
內心的伊莎貝爾·於佩爾,同她的真實年紀差距也不小。伊莎貝爾·於佩爾是法國銀幕上的冰雪女王。與眼角眉梢都是戲的阿佳妮相比,於佩爾顯得冷酷、面無表情。比較自己和阿佳妮的區別,於佩爾曾詼諧地說:“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癥病房,她在臆想癥病房。
盡管如此,於佩爾絕不會如扮演的角色那般神經質並缺乏生氣。她是個工作狂,活力無窮,幾乎不用睡覺。就在前往戛納當主席的壹周前,她還緊張地拍攝她的新喜劇《Copacabana》。
從影30年,於佩爾出演過90余部電影,合作過的導演不乏戈達爾、夏布洛爾等大師。這個滿臉雀斑的紅發女子,壹次次演繹著各個時代法國女人的痛苦、困惑和她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1978年,她在夏布洛爾執導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中出色扮演了壹名感染梅毒的少女,第壹次獲封戛納影後。可就在頒獎禮前,保安差點把她從紅地毯上轟下去,因為她看起來壹點不像來走紅毯的明星。
2001年於佩爾憑《鋼琴教師》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她的致辭是:“有些電影讓妳膽怯。妳感覺它們會奪走妳的壹切,結果是回報妳的所有付出。我要感謝巴赫、舒伯特和莫紮特。”但在於佩爾的字典裏,沒有膽怯二字,她懂得何時該憑理性判斷,何時該把自己完全交給直覺。她生來就明白如何才能將角色帶入自己內心,更敢於毫無保留地投入表演。無論是在皮亞拉執導的《情人奴奴》中與人暗通款曲的年輕女子,抑或奧宗《八美千嬌》裏脾氣暴躁的老處女,觀眾都無從判斷,她是出於對自我意識強烈的自信,或是緣於自我意識極度匱乏,才會在自己同角色之間,迸發出壹種罕見的***鳴。“作為壹名演員,要像伊莎貝爾那樣成功,非得對人類理解得相當透徹才行。”法國導演奧利維埃·阿薩亞斯曾經這樣評價她。於佩爾十分嚴格地選擇角色,她還因挑剔而早早地被劃入“知識分子”之列。
伊莎貝爾·於佩爾在當代的女演員中是最勇敢的。無論是演電影還是演舞臺劇,她都會依據自己的聰慧和敏銳的直覺來做出選擇。她強烈的個性往往把她拋向最危險的方向。她的無畏,她把自己塑造為壹個演員的孩童般的決心吸引著我們。她常與風格迥異的電影人合作,看起來像是他們選擇了她——而事實上,是她選擇了他們。她並沒有耍花招或者撒謊,只是樂於讓人們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她是世界的壹部分,她知道如何去了解和掌握世界,與此同時,她不斷地邀請我們去分享她的私密。伊莎貝爾·於佩爾非常善於讓人們走近她,同時卻保持著壹定的距離感。她從不混淆私密與熟悉——這兩者的差別卻經常被今天的媒體所忽略和濫用。就是在這個空間裏面,表演(以及私密、內心隱藏的自己)得以誕生、確立,並且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