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究竟起源於何時,其基本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變脈絡如何,始終是壹個撲朔迷離的問題。 人們推測古琴的歷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學者羅振玉認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為商代已有琴之壹說。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文獻之壹,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載有自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305首古代樂歌。其中琴的記載反復出現於字裏行間,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禦田祖”等等,當時的琴已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孔子曾將《詩經》305篇皆弦歌之”,《詩經》 實為最早的琴歌總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產生於更早的上古之世。
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如《禮記》中載:“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說法。
縱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說,還有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幾種。東漢傅毅《琴賦》有:“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之說。《世本》也說:“神農作琴,又日,琴長七尺二寸”。馮遷寫《史記》,從黃帝始,定下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大多由此發端的基調。
古代帝王系譜,不論夏虞商周,莫不以他為遠古始祖。傳說中的黃帝,帶有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他不但定律,還曾創制名為《清角》的琴曲,可見琴的發端也與其有關。在後人的心目中,堯是賢德與聖明的化身。古代有許多文獻將堯推為琴樂的創始人。
如《帝王世紀》日:“堯作《大章》,使無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於是景星耀於天,甘露晞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嘉禾孳於畝。”宋代的朱長文著《琴史》,書中將帝堯列為全書之首:“帝堯宅天下,...當.《大章》之作也,琴聲固已和矣!”。
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舜制五弦琴的記載。如《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描述。
擴展資料
琴,是壹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壹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征壹年三百六十五天(壹說象周天365度)。壹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壹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
嶽山邊靠額壹側鑲有壹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百度百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