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意思:放出、射出。
發,漢語常用字,讀作fā或fà,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放出、射出,即《說文解字》:發,射發也。又《說文·髟部》:“發,根也。”本義也指頭發。後引申為生長、發生、送出、表達、開展等義。
發”是由“發”和“發”兩個字簡化而來的。“發”,會意字。兩個“止”(即足形),兩止即兩足向前並列。這是甲骨文和金文裏表示物體向上或向前迅速運動的符號。甲骨文,像以手拿著壹根“鏢竿”之類的武器向前迅速地投擲出去。
表示“放出”、“擲出”的意思。商末周初的金文,訛變很大。向前的兩足已被訛變為的樣子,下面的“手”和“鏢竿”已變為弓和矢(即箭)。
發表“放出”的意思沒變,只是在甲骨文中,“發”所用以放射的武器是原始的棍棒鏢竿,而金文的“發”所用的武器變成“弓”和“矢”。
發字發展到秦小篆時期,字頭依然是兩足向前運動的符號,但是“矢”已經訛變為中的“殳”shū,音書。此後的“發”字以小篆形體為基礎,進壹步發展為隸書和楷書。
晉唐時期,草書興起,不少書法家把“發”寫成圖F的草書。現今使用的“發”字便是將草書楷化後的簡體字。
發,形聲字。金文的“發”字從首犮聲,本義為頭發。秦代篆文字改從髟。《說文》:“發,頭上毛也。從髟、犮聲。”隸變後楷書寫作“發”。如今也簡化作“發”。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方伐切,音發。《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為壹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壹放兩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