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垂虹》是南宋詞人在吳江縣生活的壹個多月的時日內所作的壹首七言絕句,當時姜夔前去拜訪吳江縣的範成大,因才氣著名被邀作詩詞相贈,遂作《暗香》、《疏影》相贈,深得範成大贊嘆故以歌妓小紅相贈。
姜夔《過垂虹》圖片
姜夔在吳江縣生活期間,與紅顏知己小紅過著瀟灑自由的悠閑生活,甚是美妙,這首《過垂虹》便是姜夔與小紅泛舟湖上所作。
引《過垂虹》原詩: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這首詩的畫面十分飽滿生動,好似描繪著壹葉扁舟泛舟於湖上,遠處壹座座石拱橋架在河上,壹位男子立於舟上吹著洞簫,身旁坐著壹位明媚女子附和簫聲低聲淺唱,甚是美妙。
全詩的前兩句姜夔直述自己的感受,毫不掩飾的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而後有小紅為自己演唱,由美人相伴低唱,自己伴奏,又身處這明媚的江南美景中,拋去壹切煩惱,縱身愉悅,整首詩表達的都是姜夔的歡樂之情。
詞人姜夔在全詩的最後勾勒環境,使人眺望前部分,給人無限的回想,等壹曲終了,方回過神來看這江南之景,湖畔美景,可見沈浸於詞曲至深,陶醉其中甚是忘情。
姜夔 小紅姜夔向來有“癡情詞人”之稱,這是因為戀與情壹向是姜夔作品中頻頻出現的題材,相信了解過他詞作的人壹定都對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那個“合肥女子”有印象。她到底誰,為何萍水相逢卻戀其壹生,當我們讀到《過垂虹》時有這樣壹句:小紅低唱我吹簫。這位小紅是誰,是否就是那個令他魂牽夢縈的女子,姜夔小紅之間究竟什麽關系呢?
姜夔小紅畫作
的確,小紅就是那個姜夔的壹生摯愛“合肥女子”,據考證,在姜夔留下的80幾首詞作中,有四分之壹以上都是以其為主題所作,兩人相聚的時日並不長,卻使得姜夔終身難忘。
據悉,有壹次姜夔前往拜訪範大成,當時範大成家中有壹對歌女,也就是合肥姐妹花,兩姐妹均擅音律,且都愛慕姜夔,不過姜夔喜歡的是貌美如花的姐姐,因常穿紅裙故稱小紅。姜夔與小紅之間如遇知音、壹見如故,因此範大成便將小紅贈與姜夔。
既然兩人如此相愛,那麽為何小紅沒有隨姜夔壹同離開合肥呢?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由於姜夔為人內斂低調,他作為文人沒有勇氣戰勝世俗娶壹個歌姬為妻;另壹方面,是因為他壹無所有,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女子跟著自己受苦,給不了她幸福,也就唯有窮盡壹生只能在詞中相吟唱。
姜夔小紅就是這樣壹對有緣無分的有情人,姜夔在二十幾歲時遇到了自己的“至愛”,於是便用了壹生去銘記。
暗香姜夔詞人姜夔的《暗香?舊時月色》,沒有壹句不是在講梅花的,但同時也在假借梅花來喻人。開頭先寫往日豪情,用梅花、月光將往昔與今日勾連在壹起,再次拾起當年與玉人壹同於月下賞梅、摘梅的回憶。接著又瞬間從如今切換到之前,深切地追憶賞梅場景,最後壹句又以當下結尾,為梅的雕謝而傷感,隱喻了對故人何日再重逢的憂思。
暗香姜夔
詞人創作這首詩時為1191年冬天,當時姜夔冒雪前往石湖探訪範大成,並留在石湖呆了整整壹個多月,寫了暗香與疏影兩首詞以詠梅,令人心馳神往、眼前壹亮,壹方面表達了憂國情懷,同時也隱喻了自己境遇的不幸。
通讀這首暗香,仿佛進入了洋溢著笛聲的梅花中,詞人清冷幽深的境象正出現在眼前。縱觀全詞,能感受到姜夔恬靜怡然的心情,時而深思,時而神傷,時而又柔情似水,不禁引人遐想,韻味無窮。首句中壹個“算”字,傳遞了壹種凝思舊事的狀態,從根本而言是壹種源於內心的回憶之情。
詞人在回憶中穿插場景的描寫,壹個“喚”字使靜止的畫面瞬間鮮活靈動了起來,甚有情趣,內心的熱烈情思自然不言而喻。此後的描述,將往日的甜蜜與今日的思念相勾連,各脈意蘊似斷似連,是極具筆力的篇目。而下句漸喻初老的傷感,不僅表達了對舊日戀人的思念,也流露了對青春年華逝去的悲涼。
整首詞不斷地在往昔與今日之間切換回轉,結構靈逸獨特,意境幽深雅致。
姜夔怎麽讀想必大家都知道南宋有位著名詞人叫做姜夔的,然而很多人聽過這個名字,也知道發音和大概印象,而並不會寫出這個“夔”字;當然還有另外壹派人,見過“姜夔”二字,只知道這是壹個人名,叫江什麽,或者胡亂給個發音。那麽,這個字究竟讀作什麽呢?這裏先賣壹個關子,我們先來理解壹下這個字的筆畫。
姜夔 畫像
姜夔,“姜”字自然就是姓氏,無需過多解釋。那麽這個糾結的“夔”字,筆畫數多達21筆,涉及筆畫裏面的點、撇、橫、豎、橫折、提、豎彎鉤、捺等多筆,實在是壹個難寫的字。還是先不來研究這些橫豎彎鉤的筆畫,咱們先來研究壹下這個字在字典裏面它究竟是個什麽意思。
“夔”字作為名詞,有兩個含義,壹方面是指上古時期的壹種傳說中的怪物,大概是在商周時期,是壹種只有壹條腿的怪物。另外就是用作地名,在今天四川省奉節縣有個叫做夔州的地方。
說了這麽多,最後揭曉壹下這個“夔”字的正確讀法,讀作(kuí),所以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南宋文學詞人姜夔就是我們在文字裏面書本裏面看到可能不會發音的(jiāng kuí )。不過,還好姜夔活在古代,古人們取名字都喜歡找壹些罕見的字詞,如果放在如今,那孩子長大了還不得跟父母長輩急,怎麽給取了這麽個名,筆畫太多而壹般人看到都不會發音,估計上學期間老師要麽不敢點這個學生的名字,要麽認識的天天叫這個學生回答問題。
姜夔是哪個朝代的?姜夔,是壹位有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後人敬仰他的才華贊稱他為白石道人,對他的文學作品賦以極高的評價。姜夔作為壹名才華卓絕的詩人,不僅擁有很多令人敬仰的詩詞歌文傳世,而且還有很多關於他的精彩傳說。姜夔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呢?是怎樣的家國背景成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壹生?
姜夔畫像
古代的文人墨客通常會通過進官取士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家國抱負。身處南朝國家的姜夔自少年起便壹心考取功名,但不知是由於考運不佳沒有發揮出真正的水平還是天意弄人屢次考取功名都沒有中第,壹直無法如願以償的當官進士。多次名落孫山的姜夔放棄了求官輾轉流入江湖,在山水之間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情懷胸臆,怡然自得,雖然清貧倒也過得快活。
南宋時期,政局平穩,百姓安居樂業,壹派平和之象。姜夔在江湖中自由遊歷的時候,心中仍然沒有忘懷自己不得於世的感慨,自己滿腔的熱血和才華沒有得到發揮的地方,這讓他十分苦悶,因此在他的詩文中到處充滿著家國胸懷之情。空靈含蓄的詩文風格加上姜夔對於詩文、音樂、書法等的熟練應用,讓他的作品迅速得到了世人的贊賞。可以說姜夔是壹位繼蘇軾之後的有壹位全能型人才。
姜夔做什麽壞事了?姜夔是為南宋著名詞人,壹生貧困潦倒,胸懷大誌且才多識廣,甚得文人賞識,但卻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不及第,深感入仕吳王的姜夔便將全身心投入創作和隱世的事情上,其創作的詞風清幽空靈,甚得嘉譽。但卻被王國維認為是華而不實的詞人,那麽究竟是姜夔做什麽壞事了,接下來讓我們壹探究竟。
姜夔畫像
王國維評價姜夔為““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為營三窟之計,此其可鄙也。”王國維以王衍和“狡兔三窟”的人和事來形容姜夔表面清高麽,實際上俗不可耐,而說到王衍這個人是壹個雅致高遠之人,認為談錢是件俗世,遂其妻為了探其究竟,便將銅錢繞其床周圍,隔天早晨王衍起床見此以“這個”形容錢。
而“狡兔三窟”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宰相孟嘗君得馮諼相助,不僅受百姓愛戴,且有齊王的愛惜,甚至有齊兵把守可免戰擾,因此以此說明謀略深,為自己設置了很多後路。
故不是說姜夔做了什麽壞事讓王國維記恨和不恥,而是王國維認為姜夔背地裏壹套,而呈現的又是另壹套,表裏不壹的樣子讓其不屑。當時姜夔家困,常四處遊歷求得朋友們幫助才能不受饑寒之苦,而在他的作品中,又常表現自己遠大的誌向和隱世情懷的高尚情操,與他現實中受嗟來之食的行為很不搭調,遂有此說法。
以上便是關於姜夔是做了什麽壞事的解釋,並沒有姜夔做壞事的資料,而只是王國維對姜夔的行為的不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