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延寫法:撇,豎,橫,豎折/豎彎,橫折折撇,捺。
延(拼音:yán)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腳的“止”和像道路的“彳”組成。“延”基本義指伸展、延長。由延長引申為引導、引進,又引申為聘請、招攬,還引申為遲緩、推遲。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延”是壹個形聲字,從?(chǎn),?(yì)聲。並解釋為“長行”。所謂長行,就是在漫長的路上行走。?為路上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指出,“?”就是“延”字,而且與“辵”也是同壹個字。
“延(?)”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字形由“彳”與“止”兩部分組成。“彳”為“行”之省形,意為道路;“止”為腳,亦與走路有關。二者相合,正像行走於路上的樣子。
小篆將“彳”向右下拉長,並在“止”上加壹斜筆。“止”上所加的斜筆被許慎誤以為是“?”,成為《說文》所講的從?、?聲的結構。漢隸或將“彳”寫作“辶”。楷書字形則將向右下拉長的“彳”形定為“廴”。
甲骨蔔辭中,“延(?)”有行走、連綿之義。“乙未蔔,賓貞;今日其?(延)雨”(《殷虛書契前編》,是蔔問今天會不會連綿不斷地下雨。後由連綿不斷引申為“長”,用作動詞,就是“延長”。“延長”不僅可以用於空間上的伸長,也可以指時間上的,如“延期”“拖延”。
寫字技巧
右部上撇短平,豎畫正直,兩個豎向筆畫距離適中。“廴”橫折折撇曲彎自然,捺畫舒展,稍平。右部與“廴”的距離要把握好。
相關組詞
延誤、蔓延、遲延、延伸、延長、伸延、拖延、延緩、曼延、延宕、遷延、延攬、推延、呼延
說文解字
卷二?部以然切(yán)
長行也。從?丿聲。
說文解字註
“長行也。”註: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
“從?,?聲。”註:?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曳皆以為聲,今篆體各異,非也。?、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於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以然切,平仙以‖延聲元1部(yán)
延,稅也。遠也。進也。長也。陳也。言也。亦州,漢高如縣,取延川為延安郡。又姓,漢有延篤,南陽人,為京兆尹,殺梁兾使者。以然切。十三。
校釋高如縣:當為“高奴縣”。
予線切,去線以‖延聲元1部(yàn)
延,曼延,不斷其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