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咬文嚼字的語言特點

咬文嚼字的語言特點

咬文嚼字的語言特點如下:

其壹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

其二形容掉書袋、賣弄學問。

其三指在個別字眼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三者全為貶義,唯第壹個義項與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最為接近,但感情色彩又大相徑庭。這種使用成語的方法本身就是熟練靈活地駕馭語言的體現。

首先,《咬文嚼字》壹文給我們最為突出的印象就是那些趣事逸聞。作者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闡明了文學語言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這壹美學命題。

文中的諸多例子,並非僻典,然經作者使用,便具有了獨特的美學意蘊。或評析,或點撥,或品味,或議論運用材料,但每個材料又都沒有被作者使用的痕跡,仿佛全是從例子本身自然流瀝出來的意蘊津汁,從材料到命意,渾然不見被“利用”、被“發掘”的聞界。

這是材料及語言使用和組織的高明之處。同時作者闡述時又往往巧設比喻,使例子本身的趣味又隨著作者的分析,自然轉化為欣賞的愉悅比如在說到字的直指的意義與聯想的意義時的壹個比喻:“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個不同,變化莫測。”這樣的比喻,讓讀者既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又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語言的審美魅力。因此本文的舉例設喻,尤顯典型而富有情趣。

其次,作者分析每個例證、闡述觀點,不同的段落中的語言略有差異。每壹部分的語言好像都是專為這壹部分的內容而準備的壹樣。比如第壹個例子,由於材料的特征,所以氣勢略盛。

而在分析“推敲”的例子時,則緣情析理,深入細膩,將語言的審美特質展現在讀者面前論及蘇軾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則用詩壹般的語言,大有文人吟風弄月、品味生活的情調。作者這樣隨文用語,就使語言的“意”與“象”相生,形式與內容和諧統壹。

再次,美學向來是哲學研究的話題,哲學家關於美的專著也稱得上是“汗牛充棟”了。但這些著作總會讓人感到玄妙頗深,估屈整牙,可是我們讀了本文,絲毫不感到難讀難懂。原因就在於作者將原本深奧的理論,全寓於其淺近平易的表述中。

就本文所說的“咬文嚼字”的意義而言,這是關於文學語言的創造與欣賞的重大美學命題,但作者卻將此表述得如同口語般淺近。但這樣的表達,卻處處體現著作者深厚的理論修養和高度的藝術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