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張讓、張易之、張昌宗、張邦昌、張景惠等。
1、張讓
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2、張易之
張易之(?—705年),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行五人稱五郎,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詞。
初以門蔭遷為尚乘奉禦。武則天臨朝,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復薦易之。
深得武則天的恩寵,歷任司衛少卿、控鶴監內供奉、奉宸令、麟臺監、封恒國公,賜田宅玉帛無數,與昌宗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懼之,甚至武則天子侄等亦爭執鞭轡,呼為五郎。
武則天臨朝晚期的朝政大事多由張氏兄弟把持。長安元年(701年),太子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二張,易之聞後至武則天處告狀。武則天賜死這三人。壹說李仙蕙因有孕暫時幸免,但壹日後仍死於難產。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則天病重,來到神都紫微城,發動神龍革命,迎唐中宗復辟,誅殺張氏兄弟。
3、張昌宗
張昌宗(?—705年),定州義豐(今河北省安國)人,排行第六。人稱六郎。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張昌宗經太平公主推薦入宮侍奉武則天,張昌宗向武則天推薦了哥哥張易之。朝內高官、宗室並稱易之、昌宗二人為五郎、六郎。
張昌宗官至春官侍郎,封為鄴國公。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敕張昌宗和李嶠、張說等學士編撰《三教珠英》。
武周晚年,與其兄張易之把持朝政,敗壞朝綱。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張柬之、敬暉、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則天病重,來到神都紫微城,發動神龍政變,迎李顯復辟,在集仙殿廊下誅殺張昌宗、張易之。
4、張邦昌
張邦昌(1081年-1127年),字子能,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永靜軍東光張家灣人(今河北省阜城縣大龍灣)。
進士出身,歷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務。北宋自哲宗時期以來,黨爭不斷。
張邦昌與童貫均是權臣王黼的黨羽,而王黼又是受蔡京提拔火箭般竄升至相位的。在對金政策上,王黨多為主和派。與李綱為首的主戰派在政治上尖銳對立。
金兵圍汴京時,他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歷時壹月。金撤兵後,遜位還政趙構,但迫於叛國時輿壓力,終被賜死。
5、張景惠
張景惠(1871年6月21日/1872年5月4日-1959年1月11日),字敘五,遼寧臺安人。奉系軍閥首領。九壹八事變後淪為漢奸,曾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
張景惠生於奉天八角臺(今遼寧臺安縣)壹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跟隨其父賣豆腐為生。他善於結交朋友,經常出入賭博場上。當時各地梟雄壹時乘機而起。
張景惠也拉起大排,由商務會長出面,在八角臺鎮成立自衛團,自任團練長,為本鎮的商號富戶看家護院。當時張作霖遭到土匪金壽山的襲擊,借道八角臺投奔馮德麟。
張作霖、張景惠二人壹見如故。張景惠擁護張作霖做自衛團的首領,自己情願當副手,從此張景惠對張作霖言聽計從。
“九·壹八”事變,公開投敵,先後任偽參議府議長兼東省特別行政區長官、軍政部總長、滿洲國務總理大臣等職。“八·壹五”光復,被蘇軍逮捕,關押於遼寧的撫順戰犯管理所。1959年病逝於戰犯管理所。
百度百科——張讓
百度百科——張易之
百度百科——張昌宗
百度百科——張邦昌
百度百科——張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