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早在南北朝古籍《世說新語》中,就已經有這個用法。原文摘錄如下:
“又《增韻》貯也,宿食所也。《隋書?煬帝紀》每之壹所,輒數道置頓。
又《增韻》次也。又食壹次也。《世說新語》襄陽羅友,嘗伺人祠乞食。往太蚤,主人問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壹頓食耳。《杜甫詩》頓頓食黃魚”
--------------------------------------
本人推斷,這個字是先有“宿食所(睡覺吃飯的地方)”的意思,再有“宿食所需之物”的意思,後來才有“進食次數”的意思,再後來,才出現“斥責、勸說、打罵等行為的次數(例:罵了壹頓)”的意思。
與強調容量重量的量詞(如“壹碗飯”、“二兩飯”)不同的是,“頓”強調的是次數,是沒有固定的數量的。作為量詞用時,它的近義詞是“餐”。
例:壹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