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有七大類,陜西所屬的縣市,主要說哪幾種方言?
中國的語言學家對於漢語方言的劃分壹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把漢語劃分為七大方言,有人劃分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較認同的是,無論采取哪種劃分方式,這些“大方言”內部的使用者有時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壹定的差別。 然而西方學者認為,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凡是互相之間不能通話的,均應列為不同的語言。所以他們並不認可中國學者對於漢語方言的劃分,至少其中的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以及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不能互相通話,所以應把它們列為不同的語言。9 m& g3 m2 U9 X$ n7 h3 a% C ? 漢語各方言還可以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幹土語。 主要的壹些方言 0 _9 @( u# K* c6 D/ n' X9 y; q: x2 h3 `/ t$ |官話 官話,或稱官話方言等:指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官話大致分為東北-北京官話、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東北、北方官話分布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中原官話分布在關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鄭州話為代表,國外的東幹語實際也是中原官話的壹種。蘭銀官話分布在西北,以蘭州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布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代表。上古漢語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逐漸演變成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在宋元時期之後,官話方言形成,同時與南方各方言的差異越來越大。隨著歷史的發展,官話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東北-北京官話今天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以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約占漢語總人口的70%。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兩個。大多數官話方言沒有入聲。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官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官話方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官話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 X9 C4 J' u- t5 ?/ L: L3 }5 B& d1 N7 f' O, D }% b吳語 ; U! A# w: ~9 Z' @$ W0 ?3 [ 吳語,或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主要在江蘇南部、浙江絕大部分、上海全市、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在香港、臺灣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也有分布,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8.4%。吳語的內部,分為太湖片(壹般稱北部吳語,分布在江蘇省南部除南京、鎮江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江蘇省中部南通的海門、啟東、通州小部及泰州的靖江大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壹帶,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南部吳語分為臺州片、婺州片(浙江金華壹帶)、處衢片(浙江衢州、麗水壹帶以及毗鄰的江西、福建小部分地區)、甌江片(浙江溫州壹帶)、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以及江蘇的高淳、溧水兩縣)。其中浙江南部的吳語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語言的特征,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吳語的主要語音特點為: 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壹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地點古端透定三母讀/t/、/th/、/d/。 W* {, r+ M m: p$ A0 t 大多數地點三個古鼻音韻尾合並為壹個(壹般為-ng)、三個入聲韻尾也合並為壹個(-?)。 前響復合元音多單元音化,不少鼻音韻變為鼻化元音,甚至不帶鼻音。 : g$ T! P* _) }; n( D" E7 B 聲調按清濁分為陰陽兩組,壹般有七到八個單字調,具體地點的調值數目多寡不均,從四調(慈溪)、五調(上海)到十壹調(吳江)都有。 6 N" R) a# w: ? j, Y' b* U. @ 有比較發達的連讀變調系統,語句中的語詞單位呈現為獨立的連調組。 文白異讀比較豐富,在漢語各方言中僅次於閩語。 9 Z. D- T8 G4 q+ i' p) d2 p: ?& |客家話 & Z* b! Q( l$ E" h, f0 i' b 客家話,或稱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語,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中廣泛使用,主要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臺灣、四川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作為現時的壹種南方方言,客家話是在唐宋北方移民南下的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較多中古中原語言的特點。各地客家話中的入聲韻,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中古漢語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韻尾。客家話不僅限於漢族使用,在福建和浙江的畬族中也廣泛使用。客家話也是海外華人社區使用較多的漢語方言之壹。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漢語總人口的5%。8 X; s! n/ x! n閩語 閩語,或稱閩方言,在福建、臺灣、廣東東部及西南部、海南、廣西東南部、浙江東南部等地以及東南亞的壹些國家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北方言、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閩中方言、和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或臺灣通行腔為代表;潮汕話、雷州話、海南話均屬於閩南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壹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閩語方言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南語,有“-p,-t,-k,-?,-n,-m,-ng”七種輔音韻尾。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征包括:古濁聲母多數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知」組讀同「端」組;部分的「匣」母讀同「群」母;輕重唇不分(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達,部分地區有其他連讀變音現象;文白異讀非常豐富,文讀與白讀有體系性的差別。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復多次重疊。其中閩南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代漢語方言。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的4.5%。$ o* V( Y9 n8 z- W8 O粵語 ' ~! K' S b5 r( q' @5 c; c& p" C 粵語,或稱粵方言、廣東話、白話、廣府話,以廣州話為代表,主要用於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北美的主要華人社區。粵語聲調比較復雜,廣州話有9個聲調,常用的有頭6個,以[-p]、[-t]、[-k]三種塞音結尾時才會用7、8、9聲,且此三聲壹定也帶有這三種入聲韻尾。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特徵較完整的方言之壹,包含[-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與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韻書相對照,其音韻系統最符合。與許多人常有的誤解相反,粵語內部也有相當的分歧,不過廣州話和香港話確實只有微小差異,主要是聲母l,n的相互轉換。粵語壹個主要的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壹般只能聽懂壹半的五邑話。另外,粵語內部與其他粵語次級方言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部的“勾漏粵語”,有十個聲調,有[?]、[?]兩個濁音聲母,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比較困難。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大約占漢語總人口的5%。# o. r) [1 `9 `9 }/ R% D2 m湘語 湘語,或稱湘方言、湖南話、老湖廣話,主要在湖南使用,廣西、四川境內也有少量分布。通常被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新湘語更接近於西南官話。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使用者約占漢語總人口的5%。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湘語的語音特點為:古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沒有平翹舌或前後鼻音的區別,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長沙話、嶽陽話、益陽話、株洲話、湘潭話等均屬於新湘語。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其中湘鄉話分布在湘鄉、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發音基本壹致。贛語 ) F2 P$ `8 v3 Y3 h* }1 p6 x Z9 l 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壹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2.4%。贛語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南昌話、東部地區的鷹潭話、中部地區的撫州話、西部地區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的吉安話,江西境內其他地區的方言或為客家話、官話、吳語、徽語等,不屬於贛語。多數贛語方言的古濁聲母讀為送氣清音,與客家話相似。有學者認為應將客家話與贛語合稱“贛客語”。 5 E8 D8 ]# d1 z! }$ J9 j! j其他方言 ' h% u" d0 }8 [; f! K8 x3 \1 Q, W其它大方言區(有爭議)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9 s% R% w+ ^# Q. D& E/ W( M% z2 p6 @) n* j& M, ^! i 晉語:在山西大部以及陜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其白讀系統與典型的官話截然不同。以前及現在,有不少學者將其歸於官話。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學者將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話)歸於粵語,而將北部方言(桂北平話)當成孤立的土語存在。 . i2 O1 s! f. P0 K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江西、浙江部分毗鄰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學者主張將其歸於吳語或贛語。 . E& e4 V* A5 f未歸片的方言瓦鄉話(湖南西北部部分地區) * i$ R9 u7 p% o9 A8 l湘南土話粵北土話 * f# P( H. S/ m1 D, n" k' H7 h儋州話(又稱臨高話,在海南部分地區)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