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壹個字形表示幾個讀音和意義不同的詞,這無疑節省了漢字,可以少造壹些字形,但同時也帶來了學習的困難,即壹字多讀造成的讀錯現象。
多音字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是漢語語音和漢字字形數千年來演變和發展中沈積下來的,其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第壹,古代“四聲別義”造成壹字多音
這些多音字保留到現在而形成了詞性或詞義有別的多音多義字。在古代,由於語音表達的需要,為了記錄新產生的詞語,不再另造字形,而是在已有字形的基礎上通過改變讀音來表達不同的意義,古人又叫“破讀”。古人運用這壹方法的主要作用壹方面是分辨不同的字義,如“朝”在表示“早晨、朝陽”的意義時讀為“zhāo”,在表示“朝代、朝廷”等意時讀為“cháo”;另壹方面是區別詞語的詞性(語法)的作用,如“好”作形容詞時讀作“hǎo”,作動詞時讀作“hào”。這種由於“破讀”而產生的多音字習用已久,數量較大,是教學和學習的重點。
第二,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
古人在寫文章時,由於壹時的筆誤寫了別字或是由於沒有記錄這個詞的字形,便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有的久借不還,本義另造新字。如“其”本義為“簸箕”,被假借為代詞“其”後,借而不還,本義只好另造新字“箕”。有些是借了又還,借義另造新字,如“見”本義是看見,曾被借為“顯現、出現”之意,後借義另造新字“現”,“見”字又還給本義。由於古人普遍具有崇古的心理,引用前人之說時,為了不失其原貌而借義仍用原字,這就使得本字兼有本義和借義的兩種讀音。
壹般來說,借義之音只保留在成語或古語詞中,如“見”壹般情況下讀“jiàn”,在成語“圖窮匕見”、“其義自見”中才作“顯現”之意,讀為“xiàn”。
第三,古今音變造成的多音字
漢語發展史中,語音的演變和發展是比較快的,上古有上古的語音系統,中古有中古的語音系統。同壹個字的讀音在不同時期會有變化,原來壹個字有統壹的讀音,後來由於在不同的地方發展演變的速度不壹樣,因而同壹個字有的還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則按照經過發展變化後形成的今音來讀。反映到漢字讀音中,壹些姓氏用字、地名用字的讀音與常用義的壹般讀法形成壹字多音;成語、文言詞中的特殊讀音與常用義的壹般讀音形成壹字多音。例如,“番”現代常用讀音為“fān”,而在地名“番禺”中讀“pān”,保留了古代的讀音;“費”現代常用讀音為“fèi”,但在地名“費縣”中讀“bì”,保留了古代的讀音。
第四,方音與普通話音***存,造成壹字多音
普通話為了豐富自己,會吸取壹些有表現力的方言詞匯。普通話吸收進來的詞,為了保留地方色彩,往往仿讀方音。如,“拆”本讀“chāi”,在吸收吳方言“拆爛汙”壹詞時,仿原來方言讀音擬近似音“cā”。
第五,口語和書面語分讀也叫“文白異讀”,造成壹字多音
中國自古就有文讀和白讀兩種,文讀主要指讀書時的發音,白讀是口語音。文白異讀的多音字,字義基本相同,用在不同的語體中便產生了不同的讀音,如“血”有兩種讀音:“xuè(書面語)”和“xiě(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