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話通行最廣的地區是黃浦江以東地區,南匯,川沙(清代原屬上海縣的後屬川沙的沿江片除外)兩縣都是典型的“浦東閑話”,但整個浦東地區也略有差異。根據語音特征可將全區典型的浦東話分為3大片。 (1)惠南片,包括原南匯縣絕大部分地區(含原川沙縣城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典型的南匯方音;本片中又分泥城小片,語音又較硬,包括南匯最東南部沿海的泥城、蘆潮港等鎮及奉賢區最東南的四團、平安和邵廠等地區。
(2)周浦片(川沙片),包括周浦、康橋、張江、北蔡、花木、唐鎮等鎮及川沙城區、原黃樓鎮等地區。
(3)大團片,包括大團鎮、大團鄉、三墩鄉、航頭鄉以及新場鄉、宣橋鄉大治河以南的地區,在連讀變調上略帶有奉賢、松江音的特征。 川沙縣設治較晚,在清朝時大部地區原屬上海、南匯兩縣,方言與上、南兩縣相近。現代川沙音系以城廂鎮老派語音為代表,仍然保留著100多年前的許多基本特點,如有完整的縮氣濁塞音聲母〔б〕、〔d〕,有豐富的入聲韻,在齊、撮兩呼前有〔ts〕:〔t?〕兩組的對應(分尖團音),陽平、陽上單字調合流而連讀變調行為不同,等等。但從本世紀30年代以來,特別是解放以後,川沙與上海市區的交往日益頻繁,川沙方言的語音也起了壹些變化,如唇齒擦音〔f〕、〔V〕已為各個年齡段的人普遍使用,“反、發、飯、罰”的聲母不再是〔Φ〕、〔B〕,而是〔f〕、〔v〕。
川沙方言的地域差異,主要是邊緣地區的韻母和連讀變調與南部廣大地區稍有不同。如夾塘地帶和沿海地區還保留著啟東、海門移民母語的痕跡;而北部和沿浦江地帶韻母為〔o〕,與市區方言同。沿江壹帶清末向屬上海,如洋涇、楊思、塘橋等地區,本地土著操壹種介於市區方言和川沙、南匯方言之間的本地話,與20年代以前上海老城廂的傳統口音基本壹致,有六個聲調(市區新方言為五個,川沙、南匯方言有七個),聽起來較為柔、糯。在連讀變調方面,以高橋為代表的北片(古屬太倉州,為嘉定土語區)、沿浦江地帶和南部有明顯的差別,如“老腿”,沿浦江地帶為22—53,與市區同調;高橋地區為23—33,南部為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