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漢字註音方法,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壹種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
兩個漢字來為壹個漢字註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取其聲母,後面的為反切下字,取其韻
母和聲調。聲母、韻母、聲調取出來之後壹組合,就是那個漢字的讀音。在使用音標和字母註
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註音方法。
例證:“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聲母“L”+“之”的韻母“i”=“犁”的讀
音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稱為“反”或“翻”,後來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兩種說
法的合稱。這兩種說法雖然名稱不壹樣,但實質沒有區別。顧炎武《音論》裏說:“《禮部韻
略》曰:‘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實壹也。”反切取
的就是“反復切摩”之意。唐代宗大歷年間,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諱“反”字,遂將“反”改
成了“切”。
出處: 《大宋重修廣韻》,原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還有壹口訣:“上字
辨陰陽,下字辨平仄。”
註意事項:
古字典的反切只適用於當時的古音,不可單憑古代字典的反切記錄套用於現代音。因為古音
和現代音有較復雜的演變規律。比如上面的?,如果僅憑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
話聲母t,和"口"的普通話韻母ou3,推斷為普通話讀做tou3,就錯了。因為“徒”中古音聲母
是全濁音[d],該聲母的非平聲字按規律在普通話中聲母要演變為清不送氣音d[t],同時這個中
古全濁聲母影響了聲調演變,使中古上聲壹律變為普通話去聲,即濁上變去律。所以?的現代
普通話讀音是dou4[t?u?]。
可見按照“上字取聲,下字取韻”的原則,古人或能很準確地讀出壹字字音。然而,由於古
今音變的關系,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後世已不能再簡單地以“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的原
則讀出該字正確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