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安史之亂始作俑者 安祿山叛亂的過程

安史之亂始作俑者 安祿山叛亂的過程

安祿山叛亂

安祿山是唐朝最著名的叛亂“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手握重兵,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叛亂,導致唐朝的國勢直線下降,還做了兩年的瞎眼皇帝。安祿山叛亂之心早已有之,在就在範陽城裏修築了雄武城,在裏面貯藏兵器糧草,為叛亂做準備。

《楊貴妃秘史》中徐錦江版安祿山

楊國忠因為與安祿山不和,於是多次向唐玄宗表示安祿山要叛亂,唐玄宗派了人去範陽查看,安祿山賄賂了這個人,讓他回去說好話。但是這個舉動也加速了安祿山叛亂的步伐。公元755年的俄時候,唐玄宗察覺到了安祿山的異心,於是就讓安祿山進京,但是安祿山以病推辭了,唐玄宗要給他的大兒子安慶宗賜婚,命令他出席,安祿山還是推辭了。

同年的十壹月,安祿山就在範陽起兵造反了,假借皇帝的名義要進京殺死楊國忠。安祿山治軍嚴謹,而且還培養了壹幫死士,朝廷的隊伍也常常吃敗仗,後來安慶宗被殺死之後,安祿山惱羞成怒殺進了陳留城。後來叛軍殺到滎陽,壹路繼續挺近,唐軍就形同虛設。

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叫燕國。五月,南陽節度魯炅率領荊州、襄州、黔中、嶺南兵卒十萬多人,在葉縣城北邊的河跟叛軍將領武令作戰,唐軍全軍覆沒。潼關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十壹月,派遣阿史那承慶打下潁川,滿城燒殺。

稱帝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自己的大臣還有兒子給殺死了,之後安氏壹族的勢力也就弱了,安史之亂也被草草平定了。

安祿山之亂

安祿山之亂指的就是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末年和唐代宗初年的,由唐朝的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企圖奪取李唐統治權的政治都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發動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稱為是安史之亂,也被稱為是天寶之亂。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這壹次叛亂又安祿山在範陽城的騎兵而起,安祿山的軍隊氣勢如虹,取得了許多勝利。安祿山指揮叛軍攻打洛陽、潼關等地,打算直指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了,但是潼關地勢險要所以不容易攻破,但是因為唐玄宗的錯誤判斷,導致潼關也失守了。於是唐玄宗就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等人逃到了馬嵬坡,在這裏發生了馬嵬坡事變,士兵殺死了楊國忠,高力士絞殺了楊貴妃,太子李亨自行繼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後來唐軍和叛軍又在睢陽僵持了十個月之久,唐軍使安慶緒的幾十萬兵馬受到了牽制,於是郭子儀方能收復了兩京。這樣叛軍無力南下,李唐天下才得以保全。睢陽之戰,可以說是安史之亂中的轉折點。後來安祿山被嚴莊和安慶緒密謀給殺死了,叛軍的戰鬥力急轉直下,安祿山接連打了許多敗仗。後來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又收編了安慶緒的部隊,自己又開始出兵叛亂,後來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最後以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而告終,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最終結束。

安祿山的嗜欲

首先要解釋壹下“嗜欲”的意思,嗜欲就是指追求肉體感官上的追求和享受,古話就有之,“嗜欲者,傷身、敗德、破家、覆國之本。”所以說,嗜欲如果不加以皆知,就會成為人們事業成功路上的障礙,如果有人利用了人的這個弱點,那麽這個人就有可能身敗名裂。

安祿山

而安祿山就是這樣壹個嗜欲極重之人,這壹點從“壹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這句話中就能夠看出來。而且從安祿山的體重就能夠看出,至少在“吃”這件事情上,安祿山的嗜欲壹定是強的。因為安祿山是壹個大胖子,安祿山晚年的時候體重到達了三百三十斤左右,之所壹直這麽胖,也都是因為吃出來的。所以貪吃的嗜欲也毀掉了安祿山的健康,安祿山晚年滿身的毒瘡,而且還有眼疾,壹身的病痛也使得安祿山性情暴躁。

另外安祿山也是壹個貪色的嗜欲的人,因為安祿山親生的兒子就有十壹個,還別說女兒了,而且在野史的記載中,安祿山和楊貴妃也都有壹些不正當的關系。可以說,安祿山也是壹個在美色上面有非常重嗜欲的人。

另外安祿山還是壹個非常貪財的人,據記載,安祿山鐵蹄所到之處,都會將公家的錢財洗劫壹空,這種做法顯露除了安祿山十足的貪心,最重要的是安祿山貪圖權勢,所以才會想取李唐江山而代之,所以種種的嗜欲導致了安祿山的死,安祿山也可以說是死在了自己的嗜欲之上的。

安祿山為什麽造反

首先安祿山本來就不是什麽正人君子,這是安祿山自己個人的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身處高位的人不為帝位所動,盡心盡力輔佐皇帝,但是卻有更多的人帝位到了壹定的高度,就希望更高,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都不夠,還是要坐上更高的位置。最有代表性的就應該是王莽了,對權力的渴望是人性的弱點。所以已經是三個節度使官位加身的安祿山,又掌握著兵權,想當皇帝是很正常的事情。

徐錦江版安祿山

另外就是當時政治因素,唐玄宗統治後期,沈醉於楊貴妃的美色,過著糜爛的生活,對政事都不理不問。階級問題嚴重,許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另外奸臣當道也是當時唐朝政治局勢的壹個特點,當時口服 *** 的奸相李林甫長期把持著朝政,官場壹片混亂,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非常的深。而且當時中央和地方的軍閥之間的矛盾也非常的深,也是造成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至於安祿山和史思明只是地方軍閥的代表,他們也是趁了地方軍閥的對抗情緒的東風,才能夠發起這樣壹場聲勢浩大的叛亂。

其實在那個情況之下,很多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朝代更替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唐玄宗後期昏庸,奸臣當道,根本就沒有能力管理好國家,出現叛亂也是正常的事情。至於符不符合禮法,只要能坐上皇位,禮法什麽的都是後話,哪次朝代更替不是血流成河的災難。

安祿山是怎樣被他兒子殺掉的

其實安祿山並不是被他的兒子安慶緒給親手殺死的,只是安慶緒有參與到殺死安祿山這件事情裏。但是安祿山的死真的不怪別人,主要是安祿山自己把自己給作死的。

安祿山畫像

安祿山晚年身體上的疾病是越來越多了,本來安祿山身體肥胖,所以常年都長著瘡癤,而且到了起兵之後,身上都已經都是滿身的毒瘡了。而且這個時候安祿山差不多已經失去視力了。身上壹不舒服,人就容易暴躁,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安祿山就是暴躁過頭了。安祿山的性格本來就暴戾,身上不舒服之後就更加的暴躁了,對自己的手下非打即罵。而且連自己最親近的大臣嚴莊也下的去手,嚴莊挨了壹頓之後就找到了安慶緒準備殺了安祿山了。

安祿山寵愛幼子,安慶緒看在眼裏是氣在心裏,所以嚴莊找上來之後安慶緒就他壹拍即合。但是安慶緒好歹還有壹些良知,還意識到安祿山自己的父親,所以不能弒父。所以安祿山就在面外給嚴莊把風,嚴莊自己帶了李豬兒到了安祿山的營帳裏面。這個李豬兒原本是安祿山的近臣,為人狡黠,安祿山怕他和自己的女眷有染,所以就把李豬兒給閹了,所以李豬兒對安祿山也是懷恨在心。

因為李豬兒是近身侍奉安祿山的人,所以殺他非常容易,李豬兒壹刀就砍刀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掙紮了幾下就死了,死了之後就被二人埋在了床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