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7開始,出現了很多結構化的方法:結構化編程:由Ezekiel Dijstra在1967中提出——“關於危害性的Goto語句”。階梯式設計:由尼克勞斯·威爾特在1971中提出。納西-施奈德曼圖出現在1972。1974提出的Warnier/Orr圖——“程序的邏輯構造”。1974中提出的HIPO-IBM的輸入-處理-輸出層次圖。結構化設計:由拉裏·康斯坦丁、愛德華·尤登和韋恩·史蒂文斯在1975中提出。傑克森的結構化程序設計:由邁克爾·安東尼·傑克遜在1975中提出。結構分析:由tom demarco和Youdeng在大約1978中提出。結構分析和設計技術(SADT):由Douglas T. Ross開發。尤登的結構化方法:由愛德華·尤登提出。結構化分析和系統規範:由tom demarco在1979中提出。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SSADM):最早由英國商務辦公室於1983年提出。IDEF0是基於結構分析和設計技術,由Douglas T Ross在1985中提出的。Hatley-Pirbhai模型:由Derek J. Hatley和Imtiaz A. Pirbhai在1988中編寫的實時系統規範策略中定義。信息工程:大約在1990年代由Clive finkelstein提出,後來在james martin普及而廣為人知。根據Hay在1999中的定義:“信息工程是1970年代提出的許多結構化技術的延伸..從結構化編程到結構化設計,再到結構化系統分析。這些技術也使用不同的圖:結構圖用於結構化設計,而數據流圖用於結構化系統分析。它們都可以幫助程序開發者和用戶之間的交流,提高程序分析師和設計者的紀律性。從1980開始,就有工具可以自動繪制這種圖紙,並跟蹤數據字典中的內容。“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D/CAM)等術語被廣泛使用後,這些工具的使用也被稱為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