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的筆順筆畫是: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童(拼音:tó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童本指男奴,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僮。現代童多指小孩子,引申指未成年的,如童工。因為僮仆和孩童都不蓄發,所以童也指光禿禿的。
童字本義為僮仆,奴仆。古代有壹種刑罰叫髡刑,就是將罪犯的頭發剃光。古代奴隸必會受到髡刑。他們不能戴冠,所以要剃發。於是,與平常人相比,其突出特征為沒有頭發。因此,童字核心義為表面無所生之物,其諸多義項皆圍繞此核心義展開。
對人而言,當指稱人的頭部時,有頂禿,禿頭義,如童首;童顛。因為在古代小孩除了角和羈以外,剩下的頭發需要剃掉。男孩頭頂留下兩團頭發不剪,如牛羊之有角,故謂之角,其余頭發都要剪光。女孩頭頂只留下壹個十字形不剪,其余頭發也要全部剪掉。
與成年人的蓄發不剪相比,孩童的頭是禿的,故謂之童。後詞義範圍擴大,由兒童,小孩引申出未成年。兒童的知識面相對大人來說較窄,閱歷少,且他們的臉龐多顯紅潤,由此分別抽象引申出形容詞愚昧,淺陋。
康熙字典
童;部外筆畫:7。《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竝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易·蒙卦》:匪我求童蒙。《詩·衛風》:童子佩觿。《谷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成童,八歲以上。
又《增韻》:女亦稱童子。《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又邦君妻自稱之謙辭。《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又牛羊之無角者曰童。《易·大畜》:童牛之牿。《詩·大雅》:俾出童羖。又《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