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的讀音:suō。
蓑(拼音:suō),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從艹,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簑”。“蓑”是後起字。蓑的本義是雨具名,即蓑衣。
基本釋義:
壹、用草覆蓋;掩
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傳》
二、雨具名。即蓑衣。
1、衰,草雨衣也。秦謂之萆。——《說文》。字亦作蓑。
2、何蓑何笠。——《詩·小雅·無羊》
3、橐車載蓑笠。——《儀禮·既夕禮》
4、又如:蓑笠(蓑衣和鬥笠);蓑褐(蓑衣短褐。比喻衣著粗劣);蓑翁(穿蓑衣的老人。指漁翁)。
蓑衣
蓑衣suō yī是勞動者用壹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壹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制作的。蓑衣壹般制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是用棕片縫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風,可當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風避雨,也可遮羞掩醜。舊社會裏,極貧人家,十八歲的姑娘沒有褲子穿,也只好用蓑衣來掩醜避體、遮風擋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