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凡事預則立”,學習更是這樣。對於壹篇課文,在老師開講之前先預習,可以讓孩子學起來心中有數,預習可以做到知其然,等到課上再求個所以然出來。這樣的學習,才能夠“穩操勝券,輕松自如”。二年級學生已有了壹定的識字能力。在教學每壹篇課文之前,我都會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原則上,做到預習內容“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如預習生字的方法是在文後生字表生字旁邊寫上生字結構、部首,數出筆畫數。借助拼音將課文讀通順,至少讀5遍。讓孩子事先走進課文,熟悉生字,為組詞、理解詞義打下基礎,發現新鮮的東西,激發興趣,有時還會伴著思考,在腦海裏浮出壹些不解的問題,不會只在課堂上跟著老師走,反而會因為先接近課文而增強自信,更大膽地舉手表現自己。預習雖然花了時間,但是換來的確是孩子自學能力的養成,這樣何樂而不為呢?孩子因為上課舉手次數多了,正確率高了,老師的表揚也多了,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也會大大提高。課前預習這壹方法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自覺性,又促進了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
二、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只要能夠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創造環境,感染興趣;設計問題,激發興趣;形式多樣,誘發興趣。
(壹) 創造環境,感染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壹節課如能開個好頭,創造出壹個環境來感染學生的興趣,就可以大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形聲字時,老師壹開始讓學生猜壹猜是什麽字。然後讓學生通過讀生字表檢查自己回答是否正確。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二) 設計問題,激發興趣
每個人的思維總是由問題而起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如下方法進行教學感覺較好。1.指導學生先自己去找難寫難記的字,然後師生***同找記憶方法。2.有些字的部首壹眼就能看出來,而有些字容易出錯,我采用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自己解決,如:“黃”字,有壹同學問:“我不知道‘黃’”的部首,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說是草字頭,有的說是八字部。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我不急於告訴同學們,而是將同學們按小組分成兩大組,壹組從草字部上找“黃”字,另壹組從八字部上找,最後告訴老師找到了沒有,兩組同學都說找到了,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明白了草字頭和八字部都是“黃”字的部首。壹學期下來,部分學生已養成了讀書時壹當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的習慣。3.找出自己組不上詞的字找小老師幫忙。容易組詞的字學生爭先恐後,有的字學生無法組詞,我指導學生先讀出課本上的句子,然後仿照例句自己再說壹個句子。4.將字分組,讓學生從每組字中選壹個自己能組詞並說話的字說話,培養了學生的用詞說話能力。
(三) 形式多樣,誘發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要靠培養,也要靠感染,才能誘發出來。在這裏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教師可以通過形式的多樣化來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老師將磁性黑板和生字卡片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1.教師往磁性小黑板上出示生字卡片,學生小聲讀生字字音;2.學生各自找出自己不認識的字,教師指名讓認識的同學來當小老師領全班同學拼讀生字字音;3.找出自己說不上偏旁部首及結構的字。這種方法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又調動了學生的註意力,避免了學生只依賴課本的單壹形式。4.教師逐個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後書空,教師板書,強調書寫要領,學生仿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