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同人界”或“同人圈”,就是同人這個界別。而“同人誌”(doujinshi、fanzine)就是壹群誌同道合的人走在壹起,所出版的書籍、刊物,但當中以漫畫或漫畫文化有關的為主,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自資的,有別於商業漫畫,有較大的創作自由度和“想畫什麽便畫什麽”的味道。另外,“同人誌”的繁體應寫作“同人誌”而非”“同人誌”,因為“誌”和“誌”在繁體字裏,壹早就有了明確的分工,胡亂相混只會令人誤會,易於跟其他名詞混淆;而同人誌的日文寫法,也是跟繁體壹樣,寫作“同人誌”。
我們將探討的,也是這種漫畫同人文化。雖然說,依據上述的“同人”定義,也包括了自主性質的小說、詩詞等創作刊物。然而,在這些自主文學場域中,很少會使用“同人”壹詞。這就是“同人”壹詞除基本定義外,還有所使用的場域之分別。此文中的“同人”,都是指漫畫文化的同人。
不同種類的“同人誌”
在同人誌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分類。首先要說的,是“原創”和“改編”之分。“原創同人誌”(original doujinshi)是指故事人物、內容、情節等,均是自己創出來的。理論上,它們的自創成分是比較高的。至於“改編同人誌”,也有人稱為“演繹同人誌”,就是拿已有的其他故事,進行改編,包括改變故事情節、改換部分人物,以至合並數個故事等。雖然題材是取於現成的故事,但也有作者的創作。在藝術上,re-create也是壹種創作。加上就算“原創同人誌”,也不表示真的沒有其他人的元素。有時也會有別人的漫畫人物出現。甚至有部分“原創”是打別人故事的骨幹,卻披上自己創的角色、改變時間和地點等構成的。這樣掛羊頭賣狗肉,比擺明是改編的作品,更不原創。這些情況並不多,可是也足證明,有時“原創”和“改編”,並不是有楚河漢界,要兩軍對壘似的。我們也不應對某壹方心存歧見,因為大家不是都在畫想畫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自己的創作嗎?
圖:壹本改編同人誌。(Blooding)
有人把改編的同人誌,再細分作“動漫改編同人誌”及“遊戲改編同人誌”。這個分類,讀者都可以察名識義,不必由筆者再解釋了。奇怪的是,前者的英文通常叫作“aniparo”,後者則為“gameparo”,當中的“paro”是“parody”的簡寫。而“改編同人誌”也被稱為“parody”。然而,“parody”壹詞在字典裏的解釋,通常是帶有貶義的,要麽就指拙劣的模仿,要麽就指模仿他人文體的滑稽詩文。即使妳要把這詞改為中性,但“模仿”與“改編”始終是有分別的。但既然已用開了,筆者也無能力勒回馬韁。
另外,坊間亦有所謂“個人誌”、“雙人誌”的東西。其實壹般同人誌,多數集合了四、五人或以上的作品,但這些稱作“個人誌”、“雙人誌”的,整本都是只得壹個或兩個人的作品。然而,我們並不同意從“同人誌”中分化出“個人誌”、“雙人誌”的名稱,這樣仿佛把自己從“同人”中抽離。“同人”所指的,實際上是這種自創的同人文化,因此即使得壹個人,沒有了“壹群誌同道合的人”的“壹群”,也不應抽離自己。我們覺得,稱作完全由誰繪畫的同人誌會比較恰當。同人界中亦有人把“改編同人誌”簡稱作“改編誌”臺“演繹誌”,我們也不認同這種稱呼方法。
世界同人現況
創作是人類重要的財產。然而,要從事商業出版,不單有很多商業上麻煩的事情,更可能會因商業考慮而要放棄壹些自己想創作的東西。然而,同人誌在創作方面,都自由很多,因此較多數的參與者,都是較喜歡表現的青少年。
在中國內地、臺、港、澳地區、韓國、美國、澳歐等地,都有同人誌的活動。但當中以發原地日本最為活躍。日本的同人誌展銷會有很大的地方,還會分為多個不同的部門,也有很多的參展組織。在日本,畫同人誌並不是什麽不務正業的東西,它是進身職業漫畫家的壹個大門徑。他們也有不同的“原創同人誌”和“改編同人誌”,也有很多不同的風格,畫筆、用網、線條等,都比較認真。在毗鄰日本的韓國地區,同人風也不弱。
臺、港同人發展
至於臺、港兩地,相比起來,臺灣社會對同人誌的隔膜,似乎比香港少。畫得好的畫家,也不是沒有可能投身作職業行列。臺灣的展銷會場地、參展組織、入場人數,跟日本相比,自然小巫見大巫,但已比香港好。香港的同人誌,則不太受社會註視。不少人連“同人誌”是什麽也不知道,或者誤解為別的東西。當然,不論臺灣或香港,這種誤解在社會裏也是頗常見的、頗普遍的。
至於香港同人誌的展銷會規模、參展組織和人流,都不算得很多。要讓社會認識同人,似乎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然而,近年的情況,在壹眾同好的努力下,也似乎漸漸見到改善。
圖:壹般香港的原創同人誌,都不依從香港主流的“肌肉武打”型港漫風格。(Blooding)
香港的同人參與者,大多數都是青年人。當中有年資較長的壹批,也有不少新血。同人界中主要的活動,都是以每季壹次的同人誌展銷會為主。而展銷會以外的同人誌交流卻不多見,反而Cosplayer(詳見後文)的活動較多。
至於同人誌的風格,以日本少女漫畫風格較為多壹點。這和日本、臺灣情況不壹樣,日本、臺灣的同人誌畫風(特別是前者),通常有著當地主流商業漫畫的壹些特點。但是香港的大部分同人誌,都不依從本港主流商業漫畫的“肌肉武打”風格。當然,細看不同的同人作品,還是有不同的風格的。而原創同人誌和改編同人誌均有支持者,主要的還是看作畫、制作的認真度。當然,改編同人誌有壹些現有的風潮,在推銷時可能會占壹點優勢。
還有Cosplay啊
在同人文化中,除了出版書籍的“同人誌”外,還有其他內容。Cosplay便是同人文化中的另壹大環節。Cosplay,也寫作Cos-play,是Costume Play的縮寫,中文稱作角色扮演,不過同人界內,壹般都會叫作Cosplay,而不叫角色扮演。
Cosplay的來源,相信始自日本壹些同人參展組織的成員,作動漫角色或自己同人誌人物的打扮,來吸引參觀者到他們的攤位。這種Cosplayer(角色扮演者)也被稱作“看板娘”。從字面看,初時這些Cosplayer,大概都是女的為主。發展下去,Cosplay已不簡是招徠參觀者的手段,而成人同人文化裏的壹大內容,所扮演的除了動漫人物外,也有歌手或樂隊成員、某些知名人物,甚至是自己設計出來的新角色。也有單為Cosplay的同人組織組成。值得留心的是,在同人活動“Comic World”及“城大夏祭”的場刊都把“看板娘”誤寫成“看版娘”。雖然兩字古時相通,但現在分工已久,不便再相混吧。
Cosplay所講究的,不只是外表、服飾上的打扮,也要做到所扮演的角色的神態。要演繹壹個本是虛擬世界的人物,在金錢、時間等各方面成本上都要犧牲不少。現在的Cosplay,比起只是看板娘、看板郎的時代,來得更認真和更花成本。
而Cosplayer的活動,除了在同人誌展銷會外,也有在專為Cosplayer而設的活動,和部分容許Cosplay的商業漫畫銷售活動中。壹些遊戲公司的Game Show也會聘請壹些Cosplayer扮演遊戲內的角色。在香港來說,Cosplay的活動比同人誌的展銷會多,不但有專為Cosplay而設的活動,壹些Cosplayer也會自組“私影會”。
曾經,同人誌和Cosplay,都好像只有在Comic World這同人活動內,才有機會蠢蠢作動。現在,兩者不壹定要同時在壹起,可以有沒有同人誌的Cosplay活動,其實理論上也可以有壹些沒有Cosplay的同人誌活動。但壹般搞同人誌展銷會或即賣會的,都會壹並舉行Cosplay活動。大抵來說,“同人誌”與“Cosplay”兩者現時的關系,整體上來說仍是密切的。
參考:%2Enet/2005/dongman/2005/0407/420%2Ehtm&b=0&a=50&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