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中國傳統行禮的壹種形式。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2]
作揖與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作揖壹詞比較正式,主要是書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語化,比如拱手相讓、抱拳示好等等。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
《初刻拍案驚奇》卷壹:“(金老 )只得作揖別了。”
《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賈大少)說著,便作揖下去。 黃胖姑 連連還禮。”
艾蕪《我的青年時代》二壹:“在山頂上看見下邊的村子,籠著過新年的氛圍……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見的人作揖(古代的壹種表示敬重的方式)。”
歷史起源
編輯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揖
吳道子所繪孔子像拓片
禮屬於相見禮,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自此,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壹個壹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壹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盡可以不去管它,現代人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3]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式中,要找出壹個***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註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壹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壹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3]
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左手手掌在上挺直,是武人常用的抱拳禮。[4]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婦女相見行禮,往往是口稱“萬福”。這種禮節要求兩手松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這種禮在京津地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但是,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並不支持此種說法。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5]
古代是男權社會,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是合情合理的。
行禮標準
編輯
壹、作揖時候,手掌在外,因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則在右。
二、男女為陰陽,陰為虛,陽是實。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三、左掌在包蓋右拳,左掌為上,為對方,右拳為自己,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四、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五、右拳代表攻擊,被左掌包蓋,表示禮貌、善意、尊重,如同兇器不暴露壹樣。
拜年正確動作是:兩手抱拳高擡,身體略彎,兩腳並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這是我國古代傳下來的行禮形式,稱為“作揖”。
拜年的正確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行禮方式
編輯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
明星作揖:錯誤的方式
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兇拜,可用於吊喪。而在賀歲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正是這樣的“兇拜”。[6]
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盡管現代人對待傳統禮儀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謹,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於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於見面、告別等場合;相反的手勢則是“兇拜”,壹般用於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壹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跟尊卑有關,因為古代人以左為尊,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說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畢竟喪禮也是很嚴肅的場合,只是為了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這樣也能解釋為何男女相反,因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6]
優點
編輯
衛生
握手可傳播某些細菌病毒。握手時雙方中如有泥帶水,也會給另壹方帶來不舒服。而中國的作揖,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即便到傳染病醫院去慰問壹大群病人,回家後也無須急匆匆先去衛生間洗手。[7]
方便
當代人的交際繁多,假如壹個人會見十多位客人,與每位都握壹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個人同時會見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壹陣工夫。既然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何不用作揖這種方式來惜金?壹拱頃刻之間,以壹當十乃至當百,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都接受了妳對客人們的親切。[3]
優美
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心,完全可以擡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高出手高懸臂抱拳壹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壹亮——壯士也。
自主
人們多有這樣的體驗:握手時,有壹方已伸出手來了,另壹方沒有看見或故意裝作沒看見,使對方的手停在空中縮也不是,不縮也不是,時間壹秒秒過去,尷尬透頂。有時也有另壹種情況:剛才沒看見的壹方突然看見了,趕忙補救,雖然已把對方的手挽救了並已緊緊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經造成,心中難免留下歉意。這種多發性事故,暴露了握手這壹方式的最惱人的缺點--它必須由雙方協調配合,同時動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訓練有素的交際家,已經經過了長期實踐摸索,臨場仍需要聚精會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時候。這種事幹多了,沒有不累的道理。作揖當然比握手簡單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麽時候出手就什麽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絕不可能被對方冷落得進退兩難,遭其他人暗笑。
發展延伸
編輯
下面兩種行禮方式是"揖禮"的衍生
抱拳禮
又稱"拱"、"揖禮",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
武人抱拳禮
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兇拜"。所以很多不了解這壹情況的外國友人用右手抱左手,反而成了只用於古代葬禮時的"兇拜"。古代曾多用於習武之人之間。
叉手禮
是唐、宋、金遼、金、元時
叉手揖禮
期的壹種行禮方式。宋人《事林廣記》 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如果這段文字太過復雜,那麽您只需要想象壹下現今很多女報幕員站立時的手部動作,那就是傳承自古代的"叉手禮"了。[3]
方言匯集
編輯
作:
◎ 客家話:[海陸豐腔] zok7 zok5 [寶安腔] zok7 [沙頭角腔] zok7 [陸豐腔] zok7 [梅州腔] zok7 [臺灣四縣腔] zok7 zok5 [客英字典] zok7 [東莞腔] zok7 [客語拼音字匯] zog5
◎ 粵語:zok3
◎ 潮州話:zag4(tsak) zoh4(tsoh)[1]
揖:
◎ 客家話:[梅州腔] jip7 [臺灣四縣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寶安腔] jip7 [東莞腔] cap7 [陸豐腔] jip8 [客語拼音字匯] yib5 [海陸豐腔] rip7 [沙頭角腔] cip8
◎ 粵語:jap1[8]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作”字的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6-02-20]
2. 作揖詞解 .字典通[引用日期2013-02-8]
3. “孔子故鄉,中國山東”短片“揖禮”文化起源 .齊魯網[引用日期2014-01-28]
4. 對中華武術“抱拳禮”的文化闡釋 .中國論文網.2012-05-30 [引用日期2013-02-8]
5. 禮儀解讀:女士為什麽不能作揖? .商都網[引用日期2013-02-8]
6. 春節學者普及正確作揖:男女相反 弄錯會成兇拜 .搜狐[引用日期2014-01-28]
7. 坡;握手、擁抱與作揖,《五臺山》 2009,(4).
8. “揖”字的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