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 這幾個小故事可以講給小朋友聽

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 這幾個小故事可以講給小朋友聽

1、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結繩記事,既麻煩,還不能記載復雜點的事。那時,伏羲的大臣史官倉頡就常常琢磨著,要找出壹套好的記事的方法。

倉頡,姓侯岡,名頡,因是陳他人,所以後人稱其為倉頡。異人有異相。據《歷代神仙通鑒》說,倉頡長相是面似龍顏,嘴愛大大地張著,四只眼閃著電光。倉頡從小愛畫畫,還養了壹頭靈龜隨身帶著,常望著龜背上的紋路發呆。

那天,倉頡來到今洛寧縣興華鄉的陽峪河畔,見風和日麗,就坐在沙灘上歇腳。他隨手掏出懷揣的靈龜,放龜在沙灘上爬行鉆窩。龜行過去,沙灘上流下些橫痛和線窩,與河邊群鳥踏下的爪跡混在壹起。倉頡看看龜紋鳥跡,心裏猛地受到了震動。

他步上河邊的壹座高臺,讓順河風吹涼客頭,擰眉琢磨起來。他忽然想道,這龜紋鳥跡,壹畫壹豎,壹點壹圈,撇捺鉤挑,不比結繩復雜得多了嗎?於是坐下拿細樹枝在地上畫呀畫呀,配合出了現今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文字在百姓中推廣開後,人們記事達意不再困難了。為紀念這件了不起的發明,就把河邊的臺子稱為“倉頡造字臺”。

2、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秀才識字讀半邊。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字典,或怕丟面子,有個竅門是讀半邊字。例如: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

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妳知道這是為什麽嗎?原來,有些形聲字。

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現在“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3、有壹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壹張“戰表”。皇上拆開壹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壹個解得此謎。

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壹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

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麽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壹筆。

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壹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壹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