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儒家思想的典故是什麽?

儒家思想的典故是什麽?

韓晶平定七國之亂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農民安心生產。他非常清楚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認為只有農業生產搞好了,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的稅收。他對地方官員下命令說:“黃金、珍珠、寶玉,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它們不像糧食、絲綢和大麻那樣實惠。妳們作為地方官,要勸農民種好糧,種桑麻,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政府可以收到更多的稅收。”為了鼓勵農民生產,韓晶皇帝將稅收降低到30%,即農民生產的糧食按1/30的稅率征稅。

漢朝在文帝、景帝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生產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安定。所以歷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說法。漢景帝死後,其子劉徹繼位,就是野心勃勃的漢武帝。

西漢初年的其他幾個皇帝都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但對當時的農民是有好處的。農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能夠安心從事生產,提高生產技術,所以當時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漢武帝劉徹時期,有壹個管理農業的官員叫趙國。他在總結農民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代田耕法。

替代法是壹種田間壟溝輪作的方法。耕作時,先將土地每隔壹段時間犁成壟溝,壟比溝高壹尺,溝裏播種。在作物生長的過程中,逐漸把壟上的土培育到溝裏,這樣作物的根才能紮得深,抗風抗旱,才能獲得更好的收成。第二年耕種,壟溝位置互換,使土地輪流休耕,土壤肥力恢復,作物產量可提高。

犁是壹種用於播種的農業工具,由鬥、腿、鏵、柄四部分組成。建築桶是用來裝種子的。馬鐙腿有兩個或三個,細長中空,上部與馬鐙鬥相通,下部裝有小犁鏵。播種時,犁鏵由動物向前拉,犁鏵腿下的小犁鏵在地上開溝。人們握住犁鏵柄來回搖動,種子通過空心的犁鏵腿均勻地撒在地裏。這樣,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播種速度,提高了播種質量,可以提高作物產量,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絲織、煉銅、漆器是西漢時期比較發達的手工業部門。解放後,考古學家發掘了壹些西漢古墓,出土了許多文物。像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玉衣、青銅器,制作非常精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和漆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都說明當時的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由於長期戰亂,西漢初期,人口稀少,生產大受破壞,國家相當貧困。經過漢初幾十年的與民休戚與共,發展生產,國家逐漸富裕起來。據說,當劉徹登上皇位時,政府的儲錢和儲存糧食的倉庫都滿了。國庫積累的錢數不清,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裏的糧食年復壹年的堆積,已經暴露在外面,有些已經發黴了。

經濟如此繁榮,文化自然也相應發展。西漢初年,文學和音樂出現了相對繁榮的景象。

漢武帝喜歡壹種文體叫辭賦,介於散文和詩歌之間。誰能說說辭賦,他就給誰。司馬相如的賦,文字優美,描寫細膩,構思新穎,是當時最著名、流傳最廣的文學作品。據說司馬相如長得很帥,還會彈鋼琴,但是因為家境貧寒,百萬富翁卓王孫起初不願意和他的女兒卓文君結婚。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不得不壹起秘密出走,逃到外地開了壹家小旅館,以維持古代石器的生存。系著圍裙自己洗碗,卓文君在龍(擺著酒缸的出租車站)旁邊賣酒。這就是著名的“文君當魯”的故事。有壹次,漢武帝看到司馬相如寫的賦,贊嘆說:“寫得真好!可惜我沒有和這篇賦的作者生活在同壹個時代的緣分!”漢武帝養狗的楊得義是人。他聽到漢武帝的贊美,對漢武帝說:“告訴陛下,這份禮物的作者不是古人。他今天還在,就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漢武帝非常高興。他立即下令召見司馬相如,並任命他為高級官員。卓王孫本來是不給媳婦錢的。現在他壹聽說女婿前途無量,就馬上把壹部分財產讓給兒媳婦,讓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成了大富翁。

梅成、賈誼、楊雄等人也是西漢著名的詞人。西漢辭賦作家寫了壹千多首賦,在當時是壹個很大的數量。

漢武帝也非常喜歡詩歌和音樂。他在政府中設立了壹個名為樂府的機構,負責收集詩歌、準備樂譜、培訓樂師和演唱歌曲。漢代樂府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朵奇葩。樂府詩的內容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侈生活,描寫了愛情,鼓勵人們進步。有壹首樂府詩叫《長歌行》,十句五十字。它用自然現象做比喻,說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趁早努力,不要耽誤青春。這首詩的最後四句是:

河流奔向大海奔向大海,什麽時候才能回到西方?

年輕人不努力。老板很難過。

這四句詩被後來人奉為激勵自己上進的座右銘,堪稱千古名句。

韓晶平定了七國之亂,全國政治上實現了統壹。漢武帝為了鞏固統治,進壹步統壹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了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人,大學者,精通儒學,漢景帝時當過大夫。他看到了漢朝建立以來的幾次王國叛亂事件,認為應該宣傳大壹統的思想,以鞏固皇帝的中央集權地位。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的政治需要,對孔子創立、孟子發展的儒學進行了改造,將各種學說與陰陽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壹起,使儒學成為壹種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為封建政治制度服務的學說。他在漢武帝聖旨下推舉“賢人”時,向漢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天人三策是什麽?董仲舒說:天道有旨意,世間萬物都是按照天道的旨意而存在和變化的。天皇是上帝的代表,天皇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當人們服從皇帝的時候,他們就服從了上帝和天堂。天下之下,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都要嚴格遵守尊卑之禮,絕不能違背這個禮。董仲舒在建議中還說,百家爭鳴的理論阻礙了皇帝的絕對權威,只有儒家才能保持思想統壹。因此,應該禁止百家學說在儒學之外的傳播。從此以後,只能向讀者傳授《詩》、《書》、《禮》、《易經》、《春秋》等儒家經典,不允許用百家爭鳴的著作作為教學內容。

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建議非常適合鞏固封建統治。他在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的同時,下令在政府中設立教授儒學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手下部署了五十名弟子。這些弟子都是在吳京博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經典,規定每年考壹次。會學五經的可以做官,成績優秀的也可以做大官。後來博士弟子不斷增加,最多的時候增加到3000人。就這樣,經學成了官場的敲門磚,學儒學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百家學說逐漸被排擠。靠儒家思想做官的人,自然幫助漢武帝按照董仲舒的教導治理天下,用儒家思想教育後代。自董仲舒時代以來,中央集權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思想文化領域。

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起到了強化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的積極作用,但它神化了君主政體,剝奪了諸子百家自戰國以來自由宣傳學術思想和政治見解的權利,起到了禁錮人們思想的惡劣作用,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惡劣影響。後來各個朝代的統治者不斷補充和發展儒家思想,使之更適合維護封建統治。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儒家思想已經成為壹種頑固保守的理論。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停滯,延續兩千多年,與漢武帝和董仲舒倡導的“獨尊儒術”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