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般若,菩提,南無,僧伽;
2、閻羅,摩羅,塔婆,劫波,禪那,缽多羅;
3、“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4、壹剎那——“壯士壹疾彈指輕,六十五剎那。”
5、彈指——“彈指壹揮間”。
喜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錢文忠。我接著給大家講佛,我在第壹講的時候,向大家表示了歡迎。我用的是壹個大家想不到的壹個詞,“來的好”。這個詞在水滸傳裏邊經常見到。這個詞實際上來自於佛經當中的“善來”,它的根源是梵文的“來的好”的意思。那麽,有的朋友聽到了以後覺得很新奇,說,妳能不能再舉幾個例子啊?沒有問題,我非常樂意。
這些詞並不僅僅是壹個詞那麽簡單,它本身也是今天我在喜馬拉雅和大家壹起分享佛和佛教文化故事的理由和原因。這些詞都可以反映出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非常密切的關系。
我們知道,佛教從漢代開始傳進中國,但可能時間比漢代要早,我們現在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是從漢代開始傳進中國。從東漢到五代這個時期,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大規模的佛經翻譯工作,在文化交流這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段時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壹直到今天為止,我看我們的翻譯工作還沒有超過這樣壹個階段的翻譯工作。所以,我說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翻譯工作、文化交流的工作持續了壹千多年,翻譯佛經是大師輩出。
我們都很熟悉的鳩摩羅什、玄奘也就是唐僧、義凈,等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股翻譯的浪潮壹直到了宋朝才逐漸停止。因為我們知道,大致在相當於中國宋朝的這個時間,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走向了消亡。我只能用壹個最簡單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壹下,來自於佛經、來自於佛教的這些字詞,是怎麽進入我們漢語的。
我們知道,語言是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語言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習俗,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表達方式,都有著根本的重要性。所以如果壹個語言,某壹種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到妳的語言裏,那麽可以反映出這種外來文化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換句話說,這種外來文化,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比如中華文化,它發揮過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這些例子其實很容易理解。
比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知道港臺的漢語方言,或者壹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就對我們普通話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很多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之間,用的壹些表達方式就受到了港臺的影響。隨便舉個例子,比如年輕人會講,我問他:“妳好,妳吃飯了嗎?”他的回答說:“我有吃過了。”或者說:“這部電影妳看過嗎?”他會回答:“我有看過。”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很搞笑?我們漢語當中應該說“我吃過了”“我看過了”,就行了。怎麽會“我有吃過”“我有看過”呢?這完全是受港臺普通話的影響,對不對?
所以,如果我們回到佛教和中華文化的關系上,我們從語言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就會有很多發現。在這個漫長的把佛經翻譯成漢語的過程當中,也有很多來自於佛教,來自於佛經的外來語進入了漢語。這些語言本來是梵語,巴利語,或者當時中部亞洲的各種古代語言,這些古代語言有好多已經滅絕了,不再使用了。比如吐火羅語,曾經壹度流行在今天中國新疆的庫車、焉耆、阿克蘇這壹帶的語言,語言都滅絕了。比如,和田語,也就是今天新疆和田地區的語言,今天也不再使用。有好多是來自於這種語言。
這些語言隨著佛教的傳入,進入了我們的漢語,我在這裏隨便舉壹些常用的:比如 “般若”,它最好是念成:“般若(be re)波羅蜜多心經”。它來自於梵文,來自於中亞壹些古語言。比如“菩提”,這就是來自於佛教的。“南無”這兩個字寫成“南無”,其實念的時候是應該念成“拿摩”,向什麽表示敬意、皈依這樣的意思。比如“僧伽”,比如“閻羅”。陳毅元帥就有詩,“旌旗十萬斬閻羅”,裏邊的“閻羅”就是個外來語。比如,菩薩、羅漢、和尚、沙門、夜叉、袈裟、摩訶,等等。我要舉出幾百上千個例子,毫不費力,當然咱們這兒的時間不允許,其中不少為了符合漢語的習慣而縮略了。
咱們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壹般來講壹個詞就是壹個字,當然有例外,所以它就更像了。比如“僧伽”,我們把它縮略成了“僧”。大家壹看,很像漢語言。“僧伽”這個詞怪怪的,可能是外來語。但是這種縮略會導致誤解。
咱們現在有很多對佛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會念誦“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向佛陀表示敬意,他是佛教的創立者。皈依法,是向佛法表示敬意,它是佛教的教義。皈依僧,實際上不是皈依某壹個具體的僧人,而是皈依僧伽,皈依這個僧人的團體,皈依這個僧人所構成的傳承。大家看,縮略了可能會說出問題了,對吧?
比如“摩羅”被縮略成了“魔”,魔鬼的魔。在我們漢字當中非常年輕,很多朋友可能會驚訝,為什麽它特別年輕?我們知道,“魔鬼”的“魔”,它就是魔鬼,實際上“魔”就是“鬼”,“鬼”就是“魔”。這個詞是來自於佛教,來自於梵文的,最早翻譯成摩羅。
但是,後來大概到了梁武帝時候,這個梁武帝信佛教,而且很有可能他學過梵文,懂梵文,所以他知道“摩羅”的意思是“鬼”的意思。然後他想,那他就是個鬼。但是他又想表明這個詞是從佛經當中來的,佛教當中來的。所以他又想保留“摩”這樣的壹個音。所以他就說,把下面那個“手”改成那個“鬼”字,所以才有了今天魔鬼的“魔”字。妳看,這個字是從“摩羅”縮略出來的。
梁武帝和中國佛教的關系非常大,包括豆腐的流行,包括我們漢土佛教、漢地佛教吃素的流行,都跟梁武帝有關,這個我們慢慢再講。比如“塔”,今天我們講的寶塔,但它原來叫“塔婆”。我們把它縮略了,變成了“塔”。
比如劫難的“劫”,遭了劫難,或者說:“唉呀,妳看我碰到搶劫了!”這個“劫”,原來是來自於“劫波”,後來我們把他縮略為“劫”。
比如禪宗的“禪”,我們現在禪宗非常流行,坐禪也非常流行,現在茶文化也很發達,很多人講茶禪、壹味禪,但是它最早來自於“禪那”,是專門兩個音節的詞,我們把它縮略了。
比如衣缽傳人,我們現在形容接過了某個傳承,繼承了某個傳統,叫“我繼承了他的衣缽”。這個“缽”原來叫“缽多羅”,也是來自於佛教的三個字。對吧?這樣的字很多很多。到後來我們還產生出很多復合詞,比如說高僧、惡魔、魔鬼、寶塔、浩劫、劫難,等等。
大家看,這種詞進入漢語當中,越來越像漢語,那麽很多人會忘了它其實來源於佛教。隨著佛經的翻譯,還有很多詞進入了漢語,這些詞它的面目更加模糊,久而久之,我們都忘了它是來自於佛教的。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世界、法寶、天堂、地獄、信心、因果、變相,也來自於佛教。真理、圓滿、平等、慈悲、煩惱、方便、莊嚴、報應,等等,這些詞都是來自於佛教的。
隨著佛典被翻譯成漢語而進入我們漢語當中,大家想想,這些詞難道不是經常見諸於報刊文章?這些詞難道不是經常掛在我們嘴邊的嗎?我們還有多少人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於佛教,來自於佛經的呢?
如果今天我們開個玩笑,當然不可能說禁止使用這些來自於佛教的詞,咱們漢語裏不用了,咱們還能開口說話嗎?咱們還能動筆寫文章嗎?恐怕不行了。所以,光從語言的壹個角度,從外來語的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有多深的關系。
還有壹些詞,我們今天在用。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來自於佛教文化,或者來自於印度古代文化的話,我們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們都沒有辦法解釋。比如,剎那,我隨便舉例子,壹剎那間怎麽樣。今天大家經常在用。
壹剎那,用來形容稍縱既逝,非常快速和短暫。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它是來自於佛教的。那麽,我問:剎那,很短,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我要跟妳較真,我說它很短,但是短,總歸有個時間,它到底有多短?幾分幾秒?如果我真要這麽較真的話,很多朋友就不壹定答得出來。
大家去查字典,也不壹定查得到。其實它的來源就是翻譯佛經帶進來的。它本來的意思是,在古代女人要紡線,印度也是婦女紡線,它放出最短壹根線所需要的時間,它本來是這個意思。慢慢就引申出短暫快速的意思。
那麽,這個還是沒有辦法計量,對吧?那麽究竟有多長?多短呢?佛經裏邊講,“壯士壹疾彈指輕,六十五剎那。”什麽意思?壯士,身強力壯的人,成年人;壹疾彈指輕,疾就是快速;彈指是什麽意思?就是用中指和大拇指碰這麽壹下。這麽彈壹下,裏邊有六十五剎那,所以大家看,壹剎那是很短,這壹下裏邊有六十五個剎那。所以,如果我們不知道它來源是佛教的話,妳怎麽知道它的意思呢?
好,接著講這個彈指。“彈指壹揮間”,大家都知道這句詩非常有名。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壹個記載,西晉到東晉是衣冠南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壹個變化。在西晉和東晉之間,佛教大規模地傳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太深了,影響幾乎是無孔不入,彌漫壹時。
在西晉到東晉的轉折過程當中,對今天中國南方的穩定和發展發揮過重大歷史作用的歷史人物叫王導,這個人是個宰相,非常善於交際和應酬,幾百個人的大場面,他可以面面俱到,做到任何人都不冷落。宰相肚裏能撐船,所以他非常會使舉座皆歡。
歷史上記載,有壹次座位當中有胡人,他是來自於中亞,來自於絲綢之路沿線的其他民族的壹位客人。看到壹個胡人,王導是世家大族,他是中原的,他就走過去跟他打招呼。這個史書上怎麽記載?說他走過去,彈指曰,“蘭著蘭著”。這見於正史了。很多朋友壹下暈了,彈指就跟人家打這個招呼。史書上記載是,“群胡同效,四座並歡”。所有的外國來賓,大家特別開心都笑了,都很高興,“並歡”。
但是這個“蘭著”是什麽意思呢?這兩個都是漢字,見於正史。為什麽這些外國來賓,當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外國來賓,聽到這兩個字,看到中國的宰相王導,彈指打招呼,大家都很高興呢?其實這個“蘭著”就是隨著佛教傳進來的梵文。什麽意思啊?就是:各位開心,各位放松,各位壹定要玩得爽,各位好好享受啊。用英語說,就是“Hello everyone to be happy enjoy your life!”。
大家能想到嗎?在魏晉南北朝時間,壹個鼎鼎大名的宰相,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用彈指這樣壹個動作打招呼,並且用來自於佛教、來自於梵文的語言,來表達他對各位的祝願。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在歷史上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是不是也非常有意思呢?
今天這壹講,我先為大家講到這裏。我是錢文忠,我在喜馬拉雅等您。謝謝。
我思我悟
佛教的宇宙觀是極為龐大的,為了敘述無限浩渺的宇宙,佛陀發明了這些天文數字單位,用以描述宇宙。留給大家壹個問題,妳所知道有哪些常用語是來自於佛經中,用以描述數字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