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盤盂的拼音是什麽

盤盂的拼音是什麽

問題壹:盤盂的盂讀幾聲調? 盤盂

拼音:pán yú(二聲,見11版《新華字典》605頁)。

釋義:圓盤與方盂的並稱,用於盛物,古代亦於其上刻文紀功或自勵。

例:《兩小兒辯日》: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問題二:盤盂的盂字的拼音 拼 音

部 首 皿

筆 畫 8

五 行 土

五 筆 GFLF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蘭盆會〕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

2.壹種盛液體的器皿:水~。痰~。漱口~兒。

相關組詞

痰盂 水盂 C盂 覆盂 馬盂 衣盂 酒盂 銀盂 觥盂 煙盂盂覆 盂蘭 罨盂 飯盂

問題三:盤盂的讀音為什麽沒有兩點 是沒有的

[ pán yú ]

1.亦作“ 盤f ”。圓盤與方盂的並稱。用於盛物。古代亦於其上刻文紀功或自勵。《戰國策?趙策壹》:“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 趙 ,參分 趙國 壤地,著之盤盂,屬之柞。” 吳師道 補正:“言其日見而不忘。”《韓非子?大體》:“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h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後漢書?崔傳》:“遠察近覽,俯仰有則,銘諸幾杖,刻諸盤f。” 李賢 註:“f亦盂也。” 晉 潘尼 《乘輿箴》:“雖以 堯 、 舜 、 湯 、 武 之盛,必有誹謗之木,敢諫之鼓,盤f之銘,無諱之史。”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竊惟自古恢揚盛業,激贊宏圖,朝則帶礪傳盟,家則盤盂著誓,必資麟筆,***振鯨鐘。” 章炳麟 《正仇滿論》:“戊戌百日之新政,足以書於盤盂,勒於鐘鼎。”2.盂:盤與盂。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古代常將銘言或功績刻於盤盂,以為法鑒。《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琢之盂,傳以遺後世子孫。”《呂氏春秋?慎勢》:“功名著乎盤盂,銘篆著乎壺鑒。”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楚 葉公 好龍,Ρ盂皆畫龍。”

問題四:盂的讀音是什麽 盂拼音:

[yú]

[釋義] 1.〔~蘭盆會〕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佛教徒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 2.壹種盛液體的器皿:水~。痰~。漱口~兒。

問題五:盂字怎麽組詞,它的拼音是什麽盂字可以組 盂

拼音:

盂蘭、

罨盂、

唾盂、

煙盂、

C盂、

漱盂、

覆盂、

盤盂、

缽盂

問題六:銘的拼音是什麽 [míng]

銘是壹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壹種文體,這種文體壹般都是用韻的。

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銘是壹種文體,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這種文體壹般都是用韻的。

基本字義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跡或警誡自己的文字:~刻。~文。~誌。墓誌~。座右~。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誌不忘:~記。~心。~骨。~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於銘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壹種文體,如《文心雕龍》有《銘箴》篇。

詳細字義

〈動〉

(形聲。從金,從名,名亦聲。“金”指鐘鼎鑄器。“名”意為“廣為人知”。“金”與“名”聯合起來表示“在鐘鼎盤盂上刻鑄款識”。本義:在鐘鼎盤盂上刻鑄款識。引申義:在器物上刻鑄文字)

同本義

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禮記?祭統》

銘,明旌也。――《禮記?檀弓》

銘書於王之大常。――《周禮?司勛》。註:“銘之言名也。”

名,題勒也。――《字林》

其銘有之。――《國語?晉語》。註:“刻器曰銘。”

銘功會稽嶺。――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三》

又如:銘功(在金石上刻文字來記下功勛);銘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辭,以為勸誡);銘勒(鐫刻金石,以記述功德)

牢記不忘

銘心立報,永矣無貳。――《三國誌?周魴傳》

又如:銘佩;銘意(刻記於胸中的心誌);銘戢(表示感謝別人的恩惠而深藏於心裏);銘篆(比喻感激很深,沒齒難忘);銘戴(感戴人的恩惠,銘刻於心,永遠不忘)

銘是壹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

文體形式

是古代用於稱功德或申鑒戒的文體。文辭簡練、有韻,內容多簡短,構思精巧,內容樸素而義理深邃,與格言頗為相似,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

詞性變化

〈名〉

為著確立持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辭(古多刻於鐘鼎,秦漢以後有的刻在石碑上)

鐘鼎之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又如:墓誌銘; 商湯《盤銘》;正考父《鼎銘》

刻寫或題寫的格言。如:座右銘;硯銘

銘旌,即明旌。舊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如:銘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銘旌)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家有狀,墓有銘,神道有碑,有傳有誄有頌有贊有墓祠,而猶未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