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上很多朝代封號的由來,比如漢朝,劉邦曾經被項羽追封為漢王;唐朝時,李淵被隋朝封為唐王。但是,明朝名字的由來略有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從元末的紅巾軍制度開始的。後來,紅巾軍有了龍鳳政權,擁戴的皇帝是韓林兒。
龍鳳七年(元朝至鄭錚二十壹年,1361年),朱元璋被龍鳳政權冊封為吳公,升任吳王十年。後來朱元璋的軍事文告,都是以“皇帝聖旨,吳王聖旨”開頭的。
但在龍鳳十二年(1366),朱元璋派人將龍鳳政權的宋帝韓林兒溺死在河中,與項羽殺死義帝如出壹轍。當然,朱元璋也不可能承認是他殺了韓林兒。在朱元璋的敘述中,韓林兒的死是壹場意外。
元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突然放棄龍鳳年號,改元為吳元年。第二年,1368,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時代洪武。朱元璋在1367年吳元時代的方式很有象征意義,似乎是從之前的龍鳳政權切入。
然而第二年,朱元璋稱帝後,用“大明”的國號代替了以前的“吳”國號。這是什麽原因呢?
明史大師吳晗先生認為,朱元璋的大明國號與龍鳳大宋政權皇帝韓林兒(又名“王小明”)相同,都來自波斯摩尼教入華後的中國明教。摩尼教起源於古波斯的薩珊王朝,3世紀中葉由波斯人Mānī創立。它受到基督教和馬自達教祆教的影響,其主要教義是“三際學說兩例”,主張光。
摩尼教於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是唐朝吳延元年。南宋時,和尚潘智在《佛歷》卷三十九中記載:
摩尼教進入唐朝不到四十年,就被禁止了。據杜佑《通典》卷四十記載:
玄宗開元年間,摩尼教壹度被禁止傳播。然而,由於安史之亂,唐朝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宿松寶應元年(762年),回紇軍入唐迎接留在洛陽的摩尼教法師回紇。祆教傳入維吾爾後,成為其主流宗教信仰。
摩尼教傳入回鶻後才被稱為祆教。當時唐朝國力衰落,對回紇軍援有不小的依賴。明教成為回紇的國教後,它再次回歸唐朝也在情理之中。據《唐·姚輝》卷十九記載:
回鶻王可汗下令明教入法,入唐。大理三年六月十九日,我給了維吾爾人壹個感動,為他們建了壹座廟,給了他們壹片大雲和光明。第六年正月,荊等州共授光明寺。
隨著回鶻之勢,明教不僅回到了唐朝,而且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隨著回紇的衰落,唐朝對祆教的態度逐漸轉變。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唐朝討伐回紇,大獲全勝。
隨後,唐婷開始了壹場滅佛運動,史稱“武宗滅佛”,包括明教。據日本僧人任遠的《赴唐求法記》卷三記載:
在唐朝暴力廢教的壓力下,明教轉入地下,成為秘密社會,其教義和組織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宋代,明教主要在福建秘密傳播。據洪邁的《簡毅誌》:
所謂吃菜,是外人根據祆教的素食和不追隨俗神的宗教特征,對其進行的汙名化描述。陸遊還記載了明教在福建的傳播。“在福建走左道的叫明教。”北宋末年,明教由福建傳入浙江。據慧記載:
鄭和四年十壹月四日,朝臣曰:“溫州等地人自稱明教,稱行者。如今,明教教徒在各自的村莊裏建起了房屋,取名齋堂。比如溫州有四十多個地方。”
祆教是壹種秘密宗教,北宋末南宋初流行於淮南、浙江、江南、江西、福建等地。成為南方鄉村社會的民間信仰和基層社會的貧民互助組織。壹旦出現社會危機,這種秘密宗教就會成為對抗體制的精神武器。
從北宋到元朝,有很多人反叛明教的例子。唐武宗取締祆教後,祆教轉入地下,逐漸與佛教凈土宗彌勒的信仰混合,彌勒的信仰逐漸與祆教的教義混合,祆教的所謂“王銘出世”與凈土宗的所謂“彌勒出世”逐漸融合。
元末,與漢起義,漢先死,立其子為領袖。韓林兒在劉福通手中被利用到了極致,他不僅是所謂的宋徽宗後裔,也是傳說中的王小明,兼具歷史正統價值和宗教權威。所謂“明王”,就是未來的混合了祆教和彌勒信仰的神權領袖。
可以說,大宋朝的龍鳳政權是壹個政教合壹的政權。其影響不僅來自於古老的國名“宋”,更來自於流傳於南方鄉村社會數百年的祆教信仰。明教的神權地位即使是馬莊大軍強大的朱元璋也難以拒絕。他以“明”為名,實際上宣布真正的“明王”不是韓林兒,而是朱元璋。
另外,從儒家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朱元璋的“明”是指光,分家是指日月。在儒家傳統的祭祀“大明”、“朝日”、“西嶽”的文章中,壹千多年來,“大明”的日月都是國家供奉的。無論是郊祀還是特祀,“日”和“月”都很重要。
矛盾的是,朱元璋政權穩定後,從朝代詮釋學的角度切斷了大明國號與明教的關系,多次封禁安百裏和明教。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切斷王朝和秘密宗教的關系。“明”只代表儒家文化中的“日月”祭祀,宣示明朝在中國文化意義上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