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朱允炆的軼事典故

朱允炆的軼事典故

據說,朱允炆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壹帶。誠心向佛,終了壹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壹片膻。“朱棣則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朱棣之對太祖較為滿意。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駕崩後,皇室想了壹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後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話說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自稱應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詩話。其中對觀音崖風光的描寫聯“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壹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東山再起的壹天。但後來他慢慢地發現,朱 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有聯為證:“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輕風吹拂著平靜的心,沈醉於大自然之中,哪還管什麽皇權富貴,都是過眼雲煙。

多年以後,朱允炆觸景傷情,詠聯壹副:“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嶽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後,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這既是對湄江美麗風光的衷心贊美,也是對自己壹生坎坷命運的高度概括,更是對無奈現實的宣泄、壯誌難酬的遺憾的真實寫照。 “史書“說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師後,朱允炆)“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朱棣登位後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

“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

“上入宮,忽火發,皇後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出家為僧“說

(壹)湖南新田大觀堡說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墻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認為“建文帝蹤跡永州(新田)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進了壹大步”,“成為關於建文下落的壹種很重要的說法”.

該說主要的證據有(不完全統計):

1、龍池寺遺址碑刻記載“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大明皇朝先師鐵峯悟真流亡”、“剃本靖為僧‘燕師’”等;梅木塘碑刻記載“聖帝之壽誕,為同人之嘉節,首士齊集虔誠致祭……誓詞惟皇上禦極之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職司陰鑒”等。

2、大觀堡遺址

3、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長卷畫;

4、《史氏族譜》記載

(二)東明寺說

萬歷《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誌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範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劄摘抄》、清代康熙年間《湖堧雜記》中也都有記載。

據2010年12月7日,余杭縣史誌辦張炳林先生從上海圖書館發現《東明寺誌》,翻開第壹頁,上面寫著“東明寺誌敘“五個大字。《東明寺誌》(三卷)清釋湛潛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誌中是如此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由此可見,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不是空穴來風,是確有其人其事。當年眾僧們皆尊稱朱允炆為“應能問道老佛“,寺誌中還特地將“應能問道老佛“排列在祖師堂的第二位置,僅次於東明禪寺的開法祖師慧旵,明白無疑確定了東明禪寺與朱允炆之間的密切。其中還披露了二個重要信息:所謂“靜室“壹是當年東明寺開法禪師慧旵禪師的閉關之處,二是朱允炆在東明禪寺出家為僧的居所,這是初聞。

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壹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朱允炆親手植之桂花,經過日寇焚燒,僅剩樹幹。但大難不死,第二年又綻新枝,現枝高葉茂,秋季花開,香溢四野,且金銀雙色各半,傳為奇談佳話。

孟將殿,原有座小廟現已毀,不知是否屬實?民間稱之“罵將殿“。 相傳明成祖派壹位朱允炆當朝時的武狀元出身將軍追殺朱允炆。追至東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紂為虐。他進退兩難:遜帝有恩,今上難違。回京又無顏復命,終而自殺。因該將軍姓孟,後人建孟將軍廟以資紀念。

“自焚而死“說

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朱允炆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裏扒出壹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遁入道門“說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余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壹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裏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朱允炆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朱允炆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余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朱允炆下落,壹直到朱棣死前壹年的壹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發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壹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壹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壹年(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禦溝逃路。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裏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朱允炆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苦心尋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朱允炆,這是歷史事實。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壹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有的學者認為,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走了後門,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紅崖天書就是他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