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養與教文言文

養與教文言文

1. 有關教養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須是中國的

古籍中有關教養的文句實在是多如繁星,以下僅采摘幾句:如果感興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壹恒字訣。勿忘勿助,得壹漸字訣。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人性中不曾缺壹物,人性上不可添壹物。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壹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誌意拘守壹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壹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壹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壹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壹念疏忽,是錯起頭。 壹念決裂,是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誌。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壹法。

安詳,是處事第壹法。 涵容,是待人第壹法。

灑脫,是養心第壹法。 喜來時,壹檢點。

怒來時,壹檢點。怠惰時,壹檢點。

放肆時,壹檢點。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靜能制動,沈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意粗性躁,壹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人以品為重,若有壹點卑汙之心,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主,若有壹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鬥品格。

人爭求榮乎,就其求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辱;人爭恃寵乎,就其恃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

鄙夫之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阿諛取容,男子恥為妾婦之道。

本真不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諂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處士。

平素不是好處士,則小時不是好學生。 做秀才如處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 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誌必不驕。 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壹旦退休必不怨。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 持己以正,貴有圓通不可拘之權。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不乍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鳥,哀哉羞此七尺之軀! 暴同三足虎,毒比兩頭蛇,惜乎壞爾方寸之地! 到處樞僂,笑伊首何仇於天? 何親於地?終朝籌算,問爾心何輕於命?何重於財? 富兒因求宦傾資,汙吏以黷貨失職。 親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崇儉樸,教耕讀,積陰德,此造福也。 廣田宅,結姻援,爭什壹,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淡而長,求福者濃而短。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壹家用財,不當為壹家傷財。

濟宗黨,廣束修,救荒歉,助義舉,此用財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會,聚寶玩,此傷財也。

用財者,損而盈:傷則者,滿而覆。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身,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減思慮,戒忿怒,節飲食,此養身也。 規利害,避勞怨,營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養身者,嗇而大,惜身者,膻而細。

2. 作文《教與養》 600字左右

教與養

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

辭典上說: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是指壹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禮貌和教養不全是壹回事,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壹,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壹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比如壹個有教養的農民會很好地遵守鄉村禮節和禮貌。

就禮貌和教養的關系問題:

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也就是說壹個人有禮貌,討人喜歡,但他可能內在是自私虛偽的。但當說壹個人有教養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而且還說明這個人的內涵、道德品質是好的。

壹開始說起教養,現在知道,若非出於真心而表現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禮貌,但禮貌的行為堅持壹段後可能會改變態度,成為發自內心的,禮貌也就隨之轉化為教養了。由此看來,禮貌似乎是教養的基礎,是獲得教養的量變的修煉過程。

好的教養是天生發自內心的行為,它是善良地對待他人,是壹種天性,而不是後天的強制學習。我曾在意大利、牙買加以及美國西部和那裏的農民們相處過,他們雖然從事體力勞動,但卻天生有壹種謙遜的禮貌。

教養與禮貌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區別在於,教養反映的是人本質上的品質與道德水平,反映壹種積極的對己對人的態度和行為,而禮貌只是人與人交往時所表現出的對人謙讓恭敬的外在舉止。它們的聯系在於,有教養的人與人相處時總是會借助禮貌這種形式。因此,我們既不能說壹個社交場合彬彬有禮而私下總說人壞話的人有教養,也無法說壹個“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熱心助人的人有教養。

換言之,我們既需要內在道德品質的美好與完善,也需要外在行為舉止的禮貌與得體。兩者統壹,才有助於我們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否則,別人對我們要麽“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們是偽君子),要麽“敬而遠之”(如果我們是滿口粗話的熱心人)。

3. 教和育用古文怎麽寫

教形聲。字從攴(pū),從孝,孝亦聲。“孝”義為“全天在家侍奉父母”,轉義為“全脫產”。“攴”指“執行”、“力促”。“孝”與“攴”聯合起來表示“全天聽命於老師”。本義:全身心跟著老師(學習)。轉義:老師全天授業。全職老師傳授知識。轉義的引申:培育學生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說明:“教”的造字本義表示“學生對待老師要像在家裏尊奉父母壹樣”。舊社會有“壹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即視老師為父母。

註意:教原本的寫法是“敎”,左邊不是“孝”,所以聲旁也不是“孝”。在小篆裏聲旁的寫法也和孝不同。右圖為康熙字典裏的教和小篆的孝。

育〈動〉

(會意。甲骨文字形,像婦女生孩子。上為「母」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著的「子」。)

解說:育從反子從肉,上半部為反子,表示母生子,生子頭先出,故寫作反子,常見部件,見於「育撤棄流充」等字;下半部為月,常見部件,或是月亮的月,或是肉的隸書,而青字下部為丹,非月,應作豎筆。育,本義剛出生的小兒,小兒需教育。又徐鍇曰:“?(反子),不順子也。不順子亦教之,況順者乎?”

4. 含有訓意思為教的古文

訓學齋規 《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少壹字,不可多壹字,不可倒壹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壹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汙,縐折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齊,然後起此,最為可法。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乃簪壹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

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

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聽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

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公宜少從眾。」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壹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壹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禦孫曰:「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

」***,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故曰:「儉,德之***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故曰:「侈,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管仲鏤簋朱纮、山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鰍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

了凡四訓 第壹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袁了凡居士傳附註 《第壹篇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壹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後余在慈雲寺,遇壹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余引歸,告母。

母曰:“善待之。” 試其數,纖悉皆驗。

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 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壹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蔔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壹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

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壹石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壹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壹石五鬥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淡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壹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己巳(西元1569年)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

5. 楚人養狙文言文答案

妳題目都不給出來別人怎麽答 誰知道妳寫的那篇問題是什麽

楚 人 養 狙 楚有養狙以為(把……作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在)庭,使老狙率(率領)以(連詞,用在兩個動詞之前,表承接,無義)之(動詞,到、往)山中求草木之實(果實),賦(動詞,繳納)什壹(十分之壹)以(連詞,相當於“來”)自奉。或(有的猴子)不給,則加(施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動詞,栽)與(通“歟”,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既然這樣,那麽)吾何(為什麽)假(本意為“借”,這裏引申為“利用”)於(被)彼而為(被)之役(奴役)乎?”言未既(完),眾狙皆寤(醒悟)。其(指示代詞,那)夕,相與(壹起)伺(等候)狙公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無義)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到)林中,不復歸。狙公卒(最後、最終)餒(饑餓)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用)術(權術)使(驅使)民而無道(方法)揆(法度)者,其(表猜測的語氣詞)如狙公乎?惟(只是)其(他們,指人民)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啟發)之,其(他們,指剝削者、統治者)術窮(盡、完)矣。” [說明] ①《古文觀止讀本》上“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壹句中漏了壹個“何”字。 ②“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壹句中“道”的意思應該理解為“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 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群猴都懼怕他並因此而痛苦,不敢違抗。) ②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 (既然這樣,那麽我們為什麽要被他利用又被他奴役呢?) ③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世上有用權術驅使人民卻沒有方法和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這樣的人吧。) ④惟其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只是因為人民迷惑而沒有覺醒,壹旦有人啟發人民,他們的權術就到頭了。) [理解] ①這是壹篇寓言,首先要理解其寓意:剝削統治者用權術奴役人民,必然會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終落得像狙公那樣的下場。(通過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說明人民壹旦覺悟,群起反抗,統治者就只有凍餒而死。) ②狙公的形象:狙公象征著那些妄圖不勞而獲而又殘暴愚蠢的剝削者、統治者。 ③從小猴的角度得到的啟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要勇於反抗。

6.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C

2.孟子認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會獲得民心,因此統治者要重視教育。

1.C

2.孟子認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會獲得民心,因此統治者要重視教育。

譯文“要設立庠、序、學、校來教導百姓。‘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習射的意思。(地方學校,)夏代稱‘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學’(是中央的學校),三代***用這個名稱。(這些學校)都是用來教人懂得倫理關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倫理關系,百姓在下自然就會相親相愛。(您要這麽做了,)如果有聖王出現,必然會來效法的,這樣就成了聖王的老師了。

孟子說:“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於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

7. 楚人養狙的文言文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壹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①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俟②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 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①樹:種,栽種.

②俟:等,等到.

③道揆:法度,準則.

翻譯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壹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教老猴率領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實,抽十分之壹的稅來供養自己。有的猴子數量不足,就鞭打他們。猴子們怕死了,覺得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壹天,有只小猴子問大家說:“山上的果子,是老頭子種的嗎?”大家說:“不是啊!是天生的。”又問:“沒有老頭子我們就不能去采嗎?”大家說:“不是啊!誰都能去采。”又問:“那們我們為什麽要仰賴他,還要被他役使呢?”話還沒說完,猴子全懂了。

當晚,群猴壹起等到狙公睡著的時候,就打破獸欄,拿走存糧,壹塊兒跑進森林,不再回來了,狙公最後活活餓死。

郁離子說:“世上那種賣弄權術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壹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中心

通過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說明只要人民壹旦覺悟,群起反抗,統治者就只有凍餒而死。

文學常識:

奉通“俸”,供奉

寤通“悟”,醒悟

道理

壹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領,也不可當作驕傲的本錢。只有謙虛謹慎,才能獲得人們的敬重.

郁離子說:“人世間有以權術驅使民眾而無道理和法度的,他們就如同狙公壹樣吧?完全是民眾迷惑而沒有覺醒,壹旦得到啟發,他們的權術就到頭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