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的拼音:shòu。組詞如下:
困獸猶鬥、吻獸、食蟻獸、鴨嘴獸、人面獸心、衣冠禽獸、獸行、禽獸、猛獸、鳥獸散、洪水猛獸、飛禽走獸、仔獸、走獸、獸環、獸鎧、獸疫、侄獸、獸檻、獸脊、獸工、鳥獸率舞、獸人、鳥聲獸心、鳥伏獸窮、羽獸、畜獸、三獸渡河、獸心、鮮規之獸、獸香、娛獸、皓獸、蛇回獸怕、輕獸、麻雀獸、笨腳獸科、三獸渡。
釋義
漢字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甲骨文。獸本義是打獵,即捕捉禽獸的活動,用作動詞。轉指打獵的對象,即野獸,壹般指四足、全身長毛的哺乳動物。引申為野蠻。
造句
1、繭印獸分為繭印獸,初印獸和終印獸三個階段。
2、人馴獸慢如爬,獸馴獸快如飛。
3、禽有禽言,獸有獸語。
4、事實上,野獸只是籠統的稱呼,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按期境界,分為野獸、兇獸、靈獸、真獸和妖獸。
5、妳打不過禽獸:妳禽獸不如;妳跟禽獸打平手:妳跟禽獸壹樣。
6、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
7、靈獸分為能量神獸和智慧神獸,能量和智慧為壹體的靈獸很少很少,百年難遇。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舒救切,音狩。《說文》:守備者。從嘼從犬。《爾雅·釋鳥》:四足而毛謂之獸。《書·益稷》: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周禮·天官》: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
又《天官·庖人》:六獸。註:鄭司農雲:六獸:麋、鹿、熊、麕、野豕、兔也。
又《儀禮·特牲饋食禮》:棜在其南,南順。實獸於其上,東首。註:獸,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