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陶淵明啟示錄:有腰堪折直須折

陶淵明啟示錄:有腰堪折直須折

世人稱贊陶淵明,多數因他的那篇自傳《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這樣形容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讀書人多數喜歡高風亮節,對此深以為然,而且這幾句話寫得實在是好,於是無限贊美。 通通自動選擇忽略後面那幾句: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事實上,陶淵明是那種名氣很大、混得很差的經典代表。

他的出仕原因簡單:由於真性情和博學為鄉裏稱贊,於是有人同情他家境貧困任用他為江州祭酒。不過,這個小小的地方教育行政職位陶淵明並沒有放在眼裏,大概是覺得與他的名氣不相襯吧,於是沒幾天他就不辭而別,自己回家,開始田園生活,自給自足去了。

後來,因為種田技術不好,他吃得也不好,整個人看起來弱不禁風的。生活艱難,至少種田這件事也不見得就是壹件好差事。於是他又跑去做了鎮軍參軍這壹類的小官。可能工作強度大,他不勝負荷,思想再開小差了,對親戚朋友說:“我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

好在畢竟他是個頗有文名的人,大家對他還是很客氣的,於是,他又被舉薦去做彭澤令。新官上任第壹件事,他要在公田裏種可釀酒的秫谷,只要有酒喝就可以了。幸運的是他妻子頭腦比他清醒,堅持人要吃飯才能飽肚,要求壹定要種粳米。對於家人,他是很樂意讓步的,於是,公家分給他的田裏,壹半種秫谷,壹半種粳米。

陶淵明的字典裏,從來沒有“痛定思痛”這個詞語,對他而言,與自尊相比,生活實在是不算什麽。這壹次,他的官運也不長久。做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幾天,壹次,下屬好心提醒他穿上正裝去見郡裏派下來的督郵,以示尊重。他就覺得對方不過是鄉下小人,即使官位比他高,也不值得他這樣做,因此掛印而去,說了那句影響深遠流傳至今的名言: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不僅如此,他還寫下《歸去來兮辭》表明心誌,開始正式歸隱的生活。

仕宦生涯的結束,代表著壹種理想的終結。他的壹生,從未走出困境。陶淵明雖然不至於心碎,但壹定很無奈。

這種結局,歸根到底,還是他自己的原因。雖然誌存高遠,沒有壹份工作做得長久,這份履歷表上,真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高不成,低不就,眼見年紀老大仍與理想不沾邊,又因為祖上陶侃聲名遠播,他覺得實在辱沒祖宗,情急之下,做了辭官的決定。

他離開官場是因為熱愛田園生活無可厚非,畢竟誰都想要壹個好臺階下場,說他鄙夷功名利祿守誌不阿,與事實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無論哪個年代,人生都是選擇和努力的過程。陶淵明在仕途上不甘平凡,不願接受命運擺布,卻也不肯努力改進,稍有不如意,他就轉身瀟灑離場,輕易舉旗放棄。

這個人,怎麽說呢?怕麻煩,怕交際,唯獨不怕吃生活的苦頭,而且似乎由習慣到享受的地步,不僅是仕途如此,田園生活更加如此,他的生命裏,似乎從來沒有“努力”這個詞。

自辭了彭澤令後他再也沒有出來做官,二十二年間壹直過著田園生活,但是,這二十二年來,他幾乎沒有吃飽過壹餐飯。沒有冤枉他,他自己說的。

“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自祭文》

“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蕭索空宇中,了無壹可悅!”——《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乞食》

歸田園居,他不是沒有理想,《桃花源記》或許是他的終極夢想:“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可惜夢想是壹回事,現實又是另壹回事。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自己的習性。之前和之後的他,除了徒增年齡,其他完全沒有區別,只要有酒,他就心滿意足,萬事皆休,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他是用生命來實力演繹“碌碌無為,平淡可貴”。

如果他是自給自足,再來自得其樂,壹點問題都沒有。問題在於,連吃飯都成問題,妳以為他真的快樂?不,如果是,就不會有“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這樣的牢騷不平。過後,想起需要維持尊嚴,又繼續擺出 “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姿態。

頭腦清晰的人都知道,這種做法可稱為“欲蓋彌彰”。

不得不說,潦倒文人最大的弱點並不是恃才傲物兼小氣,是不會持家。

自己壹個人的時候,要選擇什麽樣的路都是簡單容易的,壹人吃飽,全家不餓嘛。然而還背負著妻兒老小,行路艱難,凡事還是需要考慮清楚。壹日三餐,有瓦遮頭,不必經受風吹雨打是最基本的。

種田雖好,可是還要看老天爺心情呢。陶淵明就是搞不懂,所以才活得這樣艱難。不肯為五鬥米折腰,為壹口酒可以不顧尊嚴,這個人倒也怪有意思的。

不得不說在當時,為官為吏比壹切營生都來得安穩。也就難怪範進拼了命也要考科舉。官場黑暗?前路茫茫?不會啦,多少人考到天昏地暗,拼了命都想把頭擠進去,為的只是博得壹官半職。他們是對的,至少,壹份正當職業可以維持生計。先把生活搞好,再去考慮理想也不遲。與生活相比,職業上的壹點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麽?動輒拂袖而去,壹屋老小擔驚受怕,三餐不斷,苦不堪言。

不錯這是他的人生,他自己喜歡就好,但總是替他的妻兒不值。

雖然後來陶淵明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第壹位田園詩人,被尊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的人生,在他的灑脫隨意之下,壹直低開低走,直到結束,即使詩寫得再好,也真的不值得稱道。

後來多數人對他壹面倒的贊譽,對他的生活之困頓潦倒食不果腹選擇視而不見,不知是什麽心態。是因為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經歷吧,要他們學他,肯定大搖其頭,怒目相向。

讀書人的世界很單純:出人頭地。為此努力不懈,撞了南墻也不必死心,誌向大過天嘛,大家都只稱贊說堅忍不拔勇氣可嘉。而率性而為,通常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像陶淵明,辭了彭澤令,要等到若幹年後,才有人請他出山做官,可是這個時候,他已經太老了,力不從心,只得繼續拒絕,保留自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好名聲。

陶淵明的人生,即使他自己淡然無悔,但總替他可惜,明明可以過得很好,卻壹再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前的時光那麽慢,活到那麽老,日出日落間,他會想到什麽?那壹大堆描寫閑情逸致淡泊明誌的詩,是否真的出自肺腑?

盡其本步遊於自得之場固然是好的,只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壹塌糊塗,是鬧劇也是悲劇。

如今這個社會,應當無人向陶淵明看齊了吧,不必去學他,就算似足壹成都應該痛哭流淚了。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誰比誰過得容易。有那麽多的前車之鑒,所以,勸君有腰堪折直須折,莫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到位高權重之時,當日不得誌之事,再來閑閑提起,當作笑談,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