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壹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註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壹是壹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壹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壹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誌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實詞/f?kz=173169802
18個文言虛詞
2. 總結文言虛詞和常用實詞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壹、而(壹)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系,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8.表示目的關系,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壹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二、何(壹)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麽""什麽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裏""什麽"。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3.作定語,可譯為"什麽""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麽""怎麽"。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麽""多麽""怎麽這樣"。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
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麽樣""怎麽辦""為什麽"。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麽""憑什麽"等。①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三、乎(壹)用作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
可譯為"嗎""呢"。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誌》)②技蓋至此乎?。
3. 文言文常用重要實詞虛詞歸納及其詞條用法壹、文言實詞的壹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壹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壹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壹)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壹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壹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遊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壹)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壹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壹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
4. 文言整理阿房宮賦》知識點整理壹、古今異義1、鉤心鬥角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3、經營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4、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今:指優秀人才.5、可憐古:可惜;今:憐憫,同情.6、隔離古義:遮斷,遮蔽 今義:不讓聚在壹起,避免接觸7、直走古義:趨向 今義:行走8、氣候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 今義:是指壹個地區的氣象概況二、常見實詞歸類 1、壹:①六王畢,四海壹 (統壹) ②楚人壹炬,可憐焦土 (數詞)③黃鶴壹去不復返 (壹旦)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專壹)○5合從締交,相與為壹 (壹體)2、愛: 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喜愛) ②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愛護)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吝惜)3、取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奪取)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提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 (類)5、縵 廊腰縵回(名詞,無花紋的帛,這裏名詞作狀語)縵立遠視(形容詞,通“曼”,久長)6、盡 壹肌壹容,盡態極妍(副詞,達到頂點)奈何取之盡錙銖(動詞,取盡)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連詞,假使)8、為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動詞,成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動詞,做,當)三、文言虛詞1.焉(1) 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盤盤焉,囷囷焉(2) 句末語氣詞.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2.而(1) 連詞,表承接. 驪山北構而西折/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2) 連詞,表轉折. 壹日之內,壹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後人哀之而不鑒之3.其(1) 代詞.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宮車)/ 幾世幾年,摞掠其人,倚疊如山(代六國)/ 壹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代秦國)(2) 代詞,自己的,作定語. 使六國各愛其人4.於(1) 介詞,到.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2) 介詞,表比較.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5.之(1) 動詞,往,去.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詞,的. 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3) 代詞. 奈何取之盡錙銖(代財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代秦人)三、詞類活用(壹)名詞用作動詞1、輦來於秦 (乘坐輦車) 2、朝歌夜弦 (奏樂)3、鼎鐺玉石 (把鼎當做;把玉當做) 4、金塊珠礫 (把金當做;把珠當做)5、楚人壹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滅族,殺死壹族的人)(二)名詞用作狀語1、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向北,向西)/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綢帶壹樣)/ 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像蜂房,像水渦)/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乘輦車)/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數詞用作動詞 : 六王畢,四海壹(統壹)名詞作動詞.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出現虹)/ 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出現龍)/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唱歌,彈琴)/ 楚人壹炬,可憐焦土(化為焦土)/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當作鐺、石、塊、礫)(4) 動詞作名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珠寶之物)(5) 動詞意動用法.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為鑒)四、文言句式判斷句: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壹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疑問句(1)長橋臥波,未雲何龍(疑問代詞“何”表疑問)(2)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代詞“奈何”表疑問)(3)誰得而族滅也(疑問代詞“誰”與“也”表疑問)省略句(1)五步(有)壹樓,十步(有)壹閣(省謂語“有”)(2)長橋臥(於)波,未雲何龍(省介詞“於”)(3)幾世幾年,摞掠(於)其人(省介詞“於”)(4)誰得而族滅(秦國)也(省賓語“秦國”)倒裝句(1)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於南畝之農夫多,介賓短語後置)(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賓語前置)被動句: 戍卒叫,函谷舉.五.文言翻譯1.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譯文: (阿房宮)從驪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壹直通到鹹陽.2.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譯文: 走廊曲折如寬帶回環,屋檐翹起似高鳥啄食;(這些樓閣)各隨地勢而建,座座通連、檐角交錯.3.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河虹?譯文: 長橋橫臥在水面上,(就如同遊龍壹般,可是,)沒有雲彩,怎(會有)蚊龍(騰空)?復道橫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虹霓(淩空)?4.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譯文: 秦王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而只有讓後代人去哀嘆它的滅亡;後代人哀嘆秦的滅亡卻不能引以為鑒,也會使他的後代人再哀嘆他(重蹈秦的覆轍).5.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依疊如山.譯文: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多少代,多少年,從(本國)百姓那裏劫掠而來,堆積如山.。
5.字 1.茍富貴,無相忘.(“無”通“勿”,不要) 2.發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征發,調發) 3.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倡導) 4.蔔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6.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穿)古今異義詞(加粗字) 等死 古義:壹樣,同樣. 今義:等候,等待. 卒中往往語 古義:處處,到處. 今義:常常,經常. 楚人憐之 古義:愛憐,愛戴. 今義:憐惜,憐憫.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義:十分之六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十六或十七,表整數的約數. 借第令毋斬 古義:即使,假若,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今義:借給 今亡亦死 古義:逃跑,逃走. 今義:死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古義:暗地裏. 今義:間隙.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古義:果真. 今義:誠心誠意,的確,實在. 比至陳 古義:等到. 今義:比較,比方. 會天大雨 古義:適逢,恰巧遇到. 今義:集會,聚會,見面等. 會計 古義:聚會商議 今義:管理財務的人員 . 篝火 古義:指用竹籠罩的火,鬼火. 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燒的火堆.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古義:有的人. 今義:或者,也許. 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 古義:封建社會裏掌管教化的鄉官. 今義:三位老人. 豪傑 古義:這裏指當地有聲望和有地位的人. 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嘗與人傭耕 古義:曾經 今義:品嘗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古義:怎麽,哪裏. 今義:安全,平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古義:編次 今義:次序;品質差等 度已失期 古義:估計 今義:限度,分寸詞類活用 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苦於,因……而受苦. 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修飾動詞. 篝火:名詞用作動詞,提著燈籠. 狐鳴呼曰 狐:名詞用作狀語,像狐貍壹樣.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就是用網捕.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死國可乎 死:形容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乃丹書 丹:名詞作狀語,用朱砂. 法皆斬 法:名詞作動詞,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眼睛示意. 指:名詞活用為動詞,用手指 皆刑其長吏 刑:名詞活用為動詞,懲罰.壹詞多義 之: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去,往) 悵恨久之(語氣助詞,無意起輔助音節的作用) 二世殺之(代詞,他,指扶蘇)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結構助詞,的) 楚人憐之(代詞,他,指項燕) 次: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旅行或軍隊在途中停留) 會: 會天大雨(適逢,恰巧遇到) 與皆來會計事(集會) 王: 功宜為王(大王) 陳勝王(稱王) 將: 上使外將兵(帶領,率領) 項燕為楚將(將領) 為: 為屯長(擔任) 為天下唱(向) 士卒多為用者(被) 為壇而盟(修築) 書: 乃丹書帛曰(名詞作動詞,書寫) 得魚腹中書(書信,這裏指丹書) 數: 廣故數言欲亡(幾次) 卒數萬人(幾,概數詞) 以數諫故(屢次) 數有功(多次) 乃: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表判斷,是) 陳勝乃立為王(於是,就) 號: 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動詞,號令) 號為張楚(定國號) 以: 以數諫故(因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經)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把) 祭以尉首(用) 蘄以東(表時間方位的界限) 殺之以應陳涉(來) 與: 與戰譙門中(和) 嘗與人傭耕(和……壹起) 與皆來會計事(全,都) 行: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列) 乃行蔔(進行) 行收兵(行軍) 故: 廣故數言欲亡(故意) 扶蘇以數諫故(緣故) 而: 奪而殺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轉折,但) 上: 輟耕之壟上(方位名詞,上面) 上使外將兵(名詞,聖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無道(仁道,道義) 令: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命令) 陳守令皆不在(縣令) 應: 傭者笑而應曰(回答) 宜多應者(響應) 等: 等死,死國可乎(同樣) 公等遇雨(用在名詞之後,表示數量多) 然: 然足下蔔之鬼乎(然而) 吳廣以為然(正確,對的) 指: 蔔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圖) 皆指目陳勝(指指點點) 欲: 廣故數言欲亡(想,想要) 從民欲也(欲望,願望) 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連詞,表假設,意思是如果) 從: 從民欲也 (依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跟從) 比: 比至陳(等到) 其兩膝相比者(靠近) 當: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正在)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 所 置人所罾魚腹中(所:代詞,用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構,相當於“……的東西”)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所:名詞,可譯為“處所”) 特殊句式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據陳:“乃”的前面省略“起義軍”. 2.廣以為然:“以為然”是“以之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將兵:“使”後面省略代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