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作gāng。漢字常用字(壹級字),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形聲字,古字形從刀網聲,本義指堅硬,引申有堅強,剛直,僅僅,恰好等意思。後也用作姓氏用字。
“剛”是形聲字,最早出現於甲骨文。“剛”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右邊壹個魚網的形狀,在這裏表聲,左邊壹個刀的形狀,表示堅硬,看上去更像是圖畫。
到了金文“剛”字是由三部分構成,多了壹個山,但是趨向於文字,到篆文的時候就有了現代“剛”字的雛形,現代使用的“剛”字則是由繁體字“剛“簡化而來的。“剛”字的本義是堅硬,後引申為堅強、剛正不阿、倔強執拗、固執己見等。
關於“剛”字在論語中有“剛毅木訥,近仁”,這裏的“剛”就是剛強的意思,《韓非子·十過》中也有“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用來指鮑叔牙為人剛強,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此外,剛還可假作“強”、“僅僅”、“恰好”、“方才”諸義。
康熙字典:
《唐韻》古郎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郎切。音岡。《說文》:彊斷也。從刀岡聲。《增韻》:堅也,勁也。《易·乾卦》:大哉乾乎,剛健中正。司馬光《潛虛》:剛,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