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目前生活在邳州曹氏分為四支系
1、過滿山 2、邳城 3、堌子莊 4、碾莊
二、各支系的祖源、歷史、世系
1、過滿山:現存的舊族譜有道光26年譜,民國二十二年修續的八義集族譜,道光26年,民國二十年河涯支譜,民國三十壹年大林家譜等。
2、祖源:
(1)根據道光二十六年李玉清的八義集譜序中龍章公語:“吾族之籍邳,不知始自何代,而支派繁衍已千有余家……其分支在五世以前者,明知皆吾壹脈而其源莫考……”。邳治西南六十裏有過滿山曹氏環而居之,不知幾世矣,後有遷於山迤西之八義集者。說明八義集是從過滿山遷居的,過滿山曹氏祖籍是邳州某地的。
(2)依據河涯支譜道光丙午年八世孫鴻軒的譜序記載:“自前明蔔居於邳邑過滿山隨家焉”。遷居到過滿山是明朝時期,而不是祖居。
(3)大林家支譜記載,吾始祖曹叔之裔號曰振鐸,原籍山西太原府曲沃縣,自明朝末年吾祖負攜東遷。
三、歷史及世系:
(壹)過滿山
(1)八義集輔祖三兄弟於清初康熙年間自過滿山遷居八義集,迄今340年左右,傳16世。
(2)河涯鴻軒公:道光丙午年(1846年)為八世孫譜記:舊譜不意偶災於火,遂失傳,迄今二百年有余。河涯壹世祖為1646年左右起計世,至今約370年左右,傳 世。
(3)趙墩大林家曹氏自明朝末年從過滿山竹林社遷居至今約380年傳 世。
(二)邳城
邳城:邳城曹氏壹直采用港上曹福遠1992年編修的家譜資料,並和山東蒙陰譜有關聯,祖源來自山西曲沃華塔,始祖為漢君公,漢君公長子北奎於明初遷至彭城東古邳紅土廟,後又分居於邳城、港上、八路等地,迄今約580年,傳23世。邳城西曹場曹二公“英”於康熙年間遷至邳城,迄今310年左右。
(三)堌子莊
(1)堌子莊曹氏:乾隆年間,五世孫太安公在序文中記錄:“惟我曹氏溯源由來,先祖自山右始遷臨城,後乃移居西灣而生於斯,長於斯,聚族於斯也”。“余先世邳州堌子莊後遂高祖西渡汴塘有家焉,至康熙年,吾祖復遷紀家渡口以南,又寨子渡口以東有黃墩居住,有茸山居住者,散處各方,往來斷絕,舊譜之失矣”。
(2)堌子莊曹氏的祖塋碑文:我曹氏祖籍山東滕縣,世居西灣、白山兩處,宗支繁衍,明盛時遷邳之堌子莊。
(3)光緒辛巳年(1881年),九世孫廷聘序文:“我曹氏自滕來邳歷今三百年”。光緒辛已年為公元1881年,可確定來邳的初始時間為1580年前後,迄今436年左右,傳世 年。
(四)碾莊
碾莊曹氏現存無譜,主要依據各分支的世序史實作以考證,各支系對碾莊的祖源歷史不以為然。幸於2016年4月得睢寧高集曹氏支譜記載,乾隆丙午年(1786年)丁字山三世孫曹鏞所序文:“吾家世居睢邑,原聚居於邳西圩子裏,康熙六年先太祖避世丁字山,隱居自號南圃。”曹鏞在世系圖說提到,自南宋間遷下邳……始祖避世前,圩子裏有祖先碑碣文刻、遺紮譜牒,於康熙七年沒於黃水,亦無法查考。又有黃墩湖曹緒剛提供的窯灣1928年支譜記載“祖居山西洪桐縣,自明朝萬歷年間遷居邳州地名岔河,生三子,守倉,守全,守金,始祖卒於岔河,倉祖留守祭祀,全祖、金祖遷於宿遷縣安八圖駱馬湖城西居住。”碾莊雖未與睢寧高集對接,但譜序明確了丁字山始祖源於邳西圩裏。經碾莊修譜委員會討論分析論證,乾隆年間的邳州城就是現在的邳城,位於邳西的圩子裏,就是現在的碾莊圩,因為只有碾莊圩才具備符合譜序中記載的曹氏條件。依據譜記碾莊曹氏應於南宋時期遷居邳西圩子裏的。迄今700多年,傳30世左右。
四、各支系堂號及分支情況
1、過滿山:
(1)八義集:民國二十二年,河涯民國二十年家族分別印有敦本堂、守法堂。
(2)分支情況:據河涯譜記載:“吾族遷居過滿山近500年。”從1931年至今有85年,可以計算出過滿山曹氏歷史約有580年左右。其分支廣泛,主要有河涯,又分曹樓、曹莊、高橋、房亭等。山後,又分至趙墩城河、巡莊、高宅;竹林社又分至趙墩大林家;八義集輔祖三兄弟,同時還有分遷到單莊、睢寧、銅山、賈汪、淮陰及安徽蕭縣等地。
2、邳城:堂號采用振鐸堂。其祖源為古邳曹河灣紅土廟,清康熙年間遷至邳城東西曹場、八路及港上。
3、堌子莊:現采用“安寓堂”,其分支 有汴塘、茸山、大曹家、耿集、大黃山 王可樂等。
4、碾莊:堂號“振鐸堂”,其分支有岔河西橋頭、鐵富響墩、炮車圩北,又從岔河分支蒼山斜溝,宿遷黃墩湖等地,睢寧高集譜記為邳西圩子裏曹氏遷居的。
五、疑問解答
1、過滿山
(1)關於過滿山祖源是從何而來?
八義集印昌伯父說從漢朝時期來的,依據不充足。過滿山的山名由南北朝時期,約公元600年前後,梁王路過過滿山時而得名,迄今有壹千四五百年,民國二十年河山後譜序文中記載吾族遷居過滿山近500年,過滿山曹氏祖源遷居時,應在明朝的初期。
(2)何為“三房分序”?
有譜文記載:道光丙午年,河涯譜八世孫鴻軒公“余因詳其體制,三房分序,別其派也。”道光丙午年,八集六世孫步蟾在序文中寫道“自八義集發跡之始,輔祖三人按房分序,自成壹譜”。過滿山老三房指的是:河涯、山後、八集。新三房是輔祖三兄弟。
(3)過滿山“六泉祖”是否屬實?
不確定!過滿山在民國二十二年,1986年以及1999年堌子版的家譜中都是以六泉祖為主脈線,根據新發現的文史材料考證,“六泉祖”可能存在,但絕不是同壹輩人。理由如下:
壹是根據睢寧高集的譜序記載:“時訪得過滿山溝西二房同宗叔祖文烈公,年已八十余,扶杖而起”。當時時間為乾隆丙午年,即1786年,文烈公80多歲,依次上推,文烈公應出生於1700年,其父親為廷任祖,假設代差為30年,廷任祖出生日期應為1670年,1986年、1999年都把輔祖三兄弟的父親列為奉泉祖,奉泉祖出生的時間為1640年,然而在過滿山的墓碑記載,奉泉祖在1629年之前就已經去世了,與新譜記載中的時差太大。所以奉泉祖是輔祖三兄弟的父輩不成立。
二是根據睢寧白塘河前徐社區曹莊“長泉祖”的世系繁衍計算,“長泉祖”出生於清康熙年間,也與新譜中的“六泉祖”時間不符。
三是臨泉祖86年被定六泉祖為老大,但是依據臨泉祖的碑刻確定為老六。謹此三條,足以證明六泉祖不是同壹輩人。
(4)關於墓碑的時間?
為何過滿山多墓碑碣:主要原因,當時山上作為墓葬的主要安放地,就象今天的公墓壹樣,誰家的老人去世了,都往老陵地集中安葬,久而久之,聚少成多,形成了有規模的墓葬群。現發現最早的墓碑有曹大公碑,立於1598年,臨泉祖奉泉祖墓碑立於1629年,閣老碑曹炳立於1622年。雖然曹三公碑和臨泉祖、奉泉祖的碑用料都是壹樣的,臨、奉二祖有立碑時間,而曹三公碑卻沒有,說明後人對曹三公的生卒時間,因年代久遠,找不清是哪壹支先祖,也不知道子孫是誰,只知道是壹位先祖,應該是各房各支給樹的碑。再者,曹三公的墓是安葬在山根處,靠近曹照清的房子和場面,西北東南向。其他先祖的墓都是自山二漫坡往上安葬的。從而證明南門曹三公是早於過滿山各個立碑時間的先祖。
(5)何為“老泉”譜?
現代人沒見過,只是光緒六年魏邦慶在為八義集寫譜序中提到過。這裏只能做個假設推算,依據墓碑推算:臨泉、奉泉祖的高輩為南門曹三公,臨泉祖作為過滿山曹氏先祖六房,奉泉祖作為二房,兩支後裔修續成譜,於明末毀於大火,致使各支後裔再修續譜時,只能從明末清初的先祖作為壹世祖記世了。
(6)曹炳公的後裔哪去了?
曹氏祠堂內,曹炳公的安放的位置是錯誤的,當時安放的時候,景昌伯父就提出反對意見,現存的支譜中惟有曹炳公的後人沒有記載,人到底哪去了?
壹是有可能去了河南,因為曹炳公的碑是河南壹太守給立的,後人有可能投奔了他。
二是有可能遷到趙墩大林家,因曹炳碑上記載居竹林社,而大林家譜記是竹林社遷過去的。
2、邳城。
(1)邳城的世系代數為何比漢君祖要多?
依據邳城整理的曹氏世序發現,邳城比漢君祖的世序要高出壹兩輩,這與港上支譜記載的港上、邳城皆從古邳紅土廟遷出的世序有沖突,應重新考證。
(2)港上支譜記載的“四順”之子田、密,到底是哪壹支的後裔?
依據譜記,漢君祖的重孫曹田、曹密分別分支遷到岔河和過滿山。但史實是,岔河的曹氏是由碾莊二房分出去的,而且岔河謹此壹家曹姓,又與黃墩湖曹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過滿山上有南門曹三公的墓和碑,而且大家壹致認同南門曹三公為碾莊三房的壹支先祖遷出的。現在邳城把曹密和曹田列為四順之子,說明邳城支系應與碾莊祖源有著待解的關聯。
3、堌子莊:
(1)堂號“安寓堂”是否正確?答案是否定的,1999年沒合譜之前,山東滕陽蔣集曹氏支譜所載:始祖為曹叔振鐸。1999年在修譜時,為提高曹氏的影響力,認為堂號越老越受人尊重,年代越遠,越能證明祖源歷史悠久,殊不知“安寓堂”和“振鐸堂”雖屬壹曹姓,實質為兩大主脈,不應隨意更改,建議延用“振鐸堂”號。
(2)關於譜序、碑記的史料有無錯誤?
依據乾隆年間太安公:先自山右始遷臨城,後乃移居西灣。六世孫永織公:余先世堌子莊自太高祖始遷汴塘,至曾祖又遷紀家渡南嗣,復有寨裏渡以東居住者,有黃墩與新城北棗莊居住者。以及光緒十年的曹氏祖塋碑文敘述,堌子莊曹氏養坡祖的爺爺怡二公,於明嘉靖1570年前後遷到堌子莊,從堌子莊又遷到汴塘,康熙年間又復遷至紀家渡寨裏河、黃墩等地,始遷堌子莊到明末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何以繁衍成堌子莊望族?再者始祖遷到堌子莊後又遷出堌子莊,光緒年間為何還要立曹氏祖塋碑?
(3)堌子莊打過“響場”嗎?
堌子莊曹氏何年何月打的響場?聽到只是老輩的傳說,無文獻資料,如果存在,為什麽歷次修譜中沒有記錄?始祖從嘉靖年間遷入堌子莊,即使沒有外遷,至明末清初所繁衍的人口也沒有具備打響場的條件。所以堌子莊打響場只是個傳說。
(4)堌子莊的地名如何確定?
“堌”字,新華字典解釋為“堤,築堌而居”的意思,假設始祖來到堌子莊後,開圩築堤而居的話,為什麽現在的堌子莊沒有留下壹點痕跡,只留下了場面,堌子莊沒有壹家曹姓居住,從而說明,譜序中的堌子莊指的並不是現在堌子莊。現在的堌子莊當時只能算作場。
(5)“九兄弟”的疑問?
1999年版堌子家譜,後記:“明嘉靖年間,五世怡二公由山東滕陽臨城大旺莊東遷邳之堌子莊,迨明季叠遭兵燹後,八世泉公六兄弟與養坡、養浩,自九兄弟各奔東西,泉公六兄弟與養坡,養浩,自祖是堂兄弟,,養坡與養浩是叔兄弟。1999年續合譜時,堌子莊與騰陽蔣集曹氏對接文獻依據不足。養坡養浩祖都是明末清初人,而臨泉、奉泉在1629年之前就去世了,所謂的堂兄弟關系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說遭兵燹各奔東西了。
4、碾莊
(1)碾莊以前的地名叫什麽名字?
依據睢寧丁字山乾隆丙午年曹鏞的序文,原聚居於邳西圩子裏,據此分析,位於新邳州城以西有曹姓居住的地方,只有碾莊符合,先祖至此,人無莊,地無名,開圩築堤而居,遂稱之為圩子,此稱呼至今還在延用。後來曹氏子孫開了家油坊,置了兩盤大碾,久而久之,這兩盤大碾成為了這個地方的標誌,也就產生了莊名——碾莊,也稱碾莊圩。
(2)如何確定睢寧高集譜序中的邳西圩子裏就是今天的碾莊圩?
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壹是地理位置,在康熙年間的邳城西方,並且有圩子有莊;二是必須有曹姓聚居於此;三是必須有從該地遷出的曹氏子孫。如果歷史上沒有遷出的史實,也形成不了丁字山的家譜,所以可以確定,邳西圩子裏就是今天的碾莊圩。
(3)如何確立碾莊的祖源來自何人何地,和其分支的後裔情況?
碾莊曹氏舊時無譜,無據可考,幸得丁字山譜序,其世系圖說詳細介紹了邳西圩子裏(即碾莊圩)的先祖情況,先祖系武惠王曹彬之後,南宋時,自山西曲沃遷居於此。武惠王後裔四支十八房,同時處遷,碾莊就是其中的壹支。其分支情況:依據岔河西橋頭的祖墓論證,分支岔河的時間大約為1530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間,傳20世,該支先祖到岔河後以馱河為生,二世單傳,三世有三子,守倉、守全、守金;守全、守金外遷至現在的黃墩湖。長房守倉祖又生三子,也就是今天西橋頭的老三房。清朝年間,分支鐵富響墩,四戶、炮車圩北等地。南門曹三公應於明、正統年間由碾莊三房遷居過滿山的。
(4)碾莊、城河歷史上為何有爭老祖之說?
沒有文獻記載,只是老輩口傳,事實應該存在,起因主要是過滿山上山老祖和下山老祖的區分,上山祖為南門曹三公,下山祖為少三公,少三公的後裔,從過滿山遷居城河,後將先祖墓從山上遷至城河,碾莊人以為遷的是上山的老三公墓;遂與城河產生了老祖之爭,其實老三公和少三公之間不知相差了幾代人。
(5)為何各支後人都到碾莊添陵祭掃?
碾莊老官光祖塋規模之大,邳州少有,這都是後人祭掃添陵的結果,而其他地方的祖塋都沒有超過碾莊祖塋的,說明大家認可碾莊先祖的,再者後世子孫的墓塋是不能超越先祖的。
(6)碾莊曹氏與其他各支系有關聯嗎?
壹.是與過滿山的關聯。主要是山上的南門曹三公的墓和碑,根據歷史對照和世系繁衍是符合科學規律的,也是和從始祖到現在的世系相吻合的。
二是和邳城的關聯。依據邳州漢君公世系中的文獻記載,四順長子密,次子田分別遷居過滿山和岔河的記錄。應該是碾莊的世系記錄,因為歷史事實是人為改不了的,現已明確遷往過滿山的是南門曹三公,遷居岔河的是碾莊二房壹支。
三是堌子莊與碾莊以往關系最為密切,來往最頻繁,按照丁字山譜序,應是圩子裏曹氏祖上在幹涸之地開墾種糧,成為富豪,導致後來打響場。先祖為避禍,三房字輩三字起,目的是為了保全家人。解放前,碾莊圩主還在加口現合並為邳城鎮謝湖有場面和糧倉。
六、小結
各支系存在同工異曲之處,其祖源地皆始自山西,始祖皆為曹叔振鐸,雖然堂號不壹,其祖源是壹致的,不必在堂號上計較,綜以上所述,邳州各支都是在壹條主脈線上的,只是各支按照各支的先祖進行修續譜的,沒能思想統壹,希望大家放棄前嫌,坐到壹起,心平氣和地進行商討確定,本著越續越親,越續越團結的精神,依據文獻資料和史實,按照“尊重先祖,尊重歷史,尊重史實”的原則開展邳州的修續譜工作。我現在把我們碾莊的世系圖解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討論,請提出批評指正。
碾莊曹氏始祖曹叔振鐸,始遷祖為武惠王曹彬之後,南宋時自山西曲沃遷居於此,開圩築崮為居,以農為主,二世分三房,後有異姓逐漸遷入,該地名稱之為圩子,明朝正統年間,南門三房壹支曹三公遷居過滿山,其後裔散居山後河涯、八集、竹林社等.明嘉靖年間,約1530年,北門二房壹支遷居岔河,後東遷至西橋頭,二世單傳,三世分三房,長房留守祭祀,二房三房遷至駱馬湖安八圖城西;清朝年間東門小五房壹支遷居炮車圩北,南門三房壹支遷居鐵佛響墩。康熙六年,壹支遷至睢寧丁字山;碾莊圩子裏有祖先碑碣文刻,遺紮譜牒,於康熙七年,沒於黃水,此後無法考證,致使在以後的修續譜中存在意見和分歧,特別是民國二十二年,各支系都有支譜完成,惟碾莊無譜,1986年和1999年修的譜,除人員信息準確外,“六泉祖”及支系間的關系,都有很大出入,今日所整理的資料,全部參閱了各支的譜記、文刻、史料,老輩的言傳,衷心祝願我們邳州曹氏能精誠團結,修譜工作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