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怎麽快速提高閱讀能力?

怎麽快速提高閱讀能力?

怎樣提高閱讀能力

方法壹: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壹般來自兩個方面。壹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壹小部分來源。另壹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壹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壹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壹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壹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壹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為壹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壹)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麽,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壹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詞組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壹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壹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壹位數學家說:“很難想象壹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壹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贊譽蘇步青為“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裏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盡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壹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壹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準備壹些相應的參考書籍,準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壹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註意:

圍繞課本閱讀壹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壹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壹些有關的課外讀物,壹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誌,壹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壹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壹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獲。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沖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壹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壹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為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幹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壹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壹般了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采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壹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妳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壹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壹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壹遍,了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壹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壹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壹***20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壹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復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和吃書壹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壹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於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壹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壹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為四類:第壹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註進去,漏出來,到頭來壹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麽都吸收,擠壹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臟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壹邊,只要純凈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誌可以回想壹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裏還有那麽多嗎?沒有那麽多了。因為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為此,就要勤於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壹段就想壹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壹看,想壹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系,以便從整體上理解壹篇文章,壹節課文或壹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壹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思路,遵循這壹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麽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麽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壹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壹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麽走不出來,別人為什麽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麽得出來的,那麽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壹般有兩類:壹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為書中的壹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壹類是因為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壹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壹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獲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準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壹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壹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壹下,看自己解決壹些什麽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壹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蔔克內西在《憶馬克思》壹文中說:“只要有壹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壹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麽。”為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壹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簽的文件夾裏。這樣,當需要什麽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壹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壹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壹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妳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為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準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為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壹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為“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麽壹種習慣,隔壹些時候就要重讀壹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獲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壹幹二凈,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壹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麽,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壹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方法二:

隨著“大語文”觀念的漸行漸盛和中高考語文閱讀分析題目量的不斷加大,如何提高學生解答閱讀分析題的效益,已經成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壹個實踐課題。本人以為,如果在日常教學中註意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也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壹、反復閱讀選文

平時講解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閱讀課文,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閱讀分析題,自然也不例外,讀是基礎。何況現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或註重思辨、啟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於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著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材料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

瀏覽,即引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包括標題和檢測題在內的所有文字資料。通過瀏覽,大體知曉材料的內容和命題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細讀,即在瀏覽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檢測題細細閱讀選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寫作思路、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等,做到重點明確、胸有全局。

品讀,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對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點品讀檢測題的題幹,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在有所思考的基礎上再讀選文,同時對那些答題要求較高的題目做到有的放矢、重點關註。

二、抓住文體特征

閱讀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答好題,如果僅是讀懂選文,而沒有壹定的知識積累,不掌握壹些基本技能,可能也會無從下手。各類文體的特征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為許多閱讀材料壹般都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征,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答題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是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線索、敘述的方式、表達的方式等;說明文常考的是說明方式、說明順序、說明對象及特點、說明方法等;議論文則側重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論點、論據的類型、論證的方法等。這些都涉及到相應文體的基本概念,有***性的內容。如果學生對選文的文體類型辨別無誤,基本概念認識清晰,那麽答題時就不會張冠李戴,這樣基本分就不會丟失了。

三、準確把握材料

每篇選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閱讀過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而被壹些具體瑣碎的材料遮住視線,答題就會吃力不討好。怎樣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幹和靈魂呢?大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1、抓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讀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曉了三分之壹。有些文章題目交代了文章的文體或寫作的方向,抓住了題目,答題壹般就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內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題目的闡釋和延伸。抓住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認識就會更準確更具體。

3、抓議論、抒情句。議論、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題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傾向最鮮明的體現之所在。因此,抓住這類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於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區別題型作答

讀懂文章、明辨文體及基本概念,其目的還在於運用,在於答題。學會區分不同題型,巧妙處理也很重要。

1、選擇題。通常采用排除法。閱讀分析題的內容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有時對課內知識也多有勾連考查。因此對課內掌握的知識如能或排除或選擇,就無形中降低了知識的選擇難度。

2、延伸題。如根據有關內容默寫名句等,對此要避難就易,寫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則容易吃力不討好。

3、基本概念題。要做到抓住語段的主要內容來答題,不能撿芝麻,丟西瓜,更不能壹頁障目,不見森林。

4、綜合分析題。對於這類題,則要在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扣住命題內容解答,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答非所問。這類題往往是最能見學生語文能力高下的題,答題應努力做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壹般不超過30字;句子要通順,語言表達沒有漏洞,符合邏輯推理;要圍繞文章內容,突出重點,不能信馬由韁,胡亂扯談。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它不僅要求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識遷移訓練;還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同時掌握答題技巧、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方法三:

壹提到如何提高閱讀水平,人們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讀。這當然沒錯,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讀也要講求質量。盲目無緒地亂讀未必就能提高閱讀水平。不少學生感到委屈,自己讀了不少文章,學了不少所謂技巧,可閱讀水平老提不高。

另壹方面,不少教師也對如何上好閱讀課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閱讀課上應當講些什麽。如果僅僅是把文章翻譯過來,那就成了翻譯課。如壹味講技巧,壹則閱讀本身並無太多技巧可循,二則易把學生引向投機取巧的歧途。

閱讀到底該如何學習呢?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我們的母語學習談起。我們在小學就把常用的漢字基本學完了,可我們初、高中還得學習語文。那我們在中學語文課上學了什麽呢?這個問題恐怕還壹時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們的閱讀和寫作水平提高了。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母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升。

學習母語如此,學習英語也是如此。我們在掌握基本語言後,必須學會脫離語言本身,我們首先要理解文章整體而非個別詞句。文章的體裁、內容可能千差萬別,但文章是人寫出來的,那就必定有壹定邏輯。詞句都不過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圖才是解題之關鍵。四六級考試都在向能力測試轉變,我們也必須擯棄單純強調應試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紮實提高閱讀能力,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壹.養成二次閱讀習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很多書上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壹可做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後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第壹遍讀文章時,我們應當模擬考試的緊張氣氛,盡量高質快速。但,對完答案後,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再次閱讀文章。第二次閱讀文章我們的目的不在是獲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帶著思考再次閱讀文章,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如果自己寫同樣題目或題材的文章,會采取何種文章布局?如我們自己設想的布局與作者不同,那麽具體不同之處在何處?這篇文章與以前讀過的同體裁文章相比,有何特點?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訓練不就成了精讀課了嗎?如果時間允許,二次閱讀成了精讀,又有何不可?講求速度的範讀是應試而用,要想真正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還非精讀不可。文章的是永遠讀不完的,如果想著去讀200篇各種模擬閱讀題,倒不如踏踏實實讀50篇歷年真題。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對自己寫文章布局謀篇也不無好處。

二.自己學寫長句,克服長難句障礙

幾乎每壹篇閱讀,總有壹兩句長難句。有許多同學這樣分析那樣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麽名堂。聽力好的同學不壹定發音好,可發音好的同學壹定聽力好。同樣,能寫出長難句的人當然不會怕什麽長難句。

同學們應當做的是找壹本好的語法書,認認真真學習句子結構那部分。英語的句子主幹往往並不復雜,只是其粘著修飾成分過多。我們壹開始應當學會如何寫出簡單的基本句型,然後再通過附加各種從句、插入語、非謂語形式,來逐步擴充句子結構。

分析長難句與擴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必須壹步步“砍”去插入語、各種從句、非謂語形式,來獲得句子主幹。所以只要“欲簡之必先擴之”,我們與其尋求各種長難句分析法,不如先學會自己寫長句。

三.文章歸類閱讀,考前復習有奇效

閱讀文章成千上萬,如何從有限中把握規律才是關鍵。閱讀文章總是按照每套試題四篇文章分布,於是眾多學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讀過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題分類,比如分為校園類、醫學類、家庭類、環境類等等,到了考前,再按類別復習這些文章,我們不僅能系統掌握某壹類別文章常用的詞匯,也能把握該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出題規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們壹開始就制定分類標準,每做完壹篇文章就在其標題後或首句前註明文章的類別,這樣到了考前,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就如何提高閱讀能力的壹些淺見陋識,權當諸君笑資談助。惟信:考試多變化,惟能者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