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查字典填空

查字典填空

讒 chán

(形聲。從言,毚(chán)聲。本義:說別人的壞話) 同本義 / 讒,譖也。——《說文》 / 讒,誕也。——《韓詩外傳》 / 讒口囂囂。——《詩·小雅·十月之交》 / 敗言為讒。——《左傳·昭公五年》 / 讒鼎之銘。——《左傳·昭公三年》。服註:“疾讒之鼎。” / 取彼讒人。——《後漢書·馬援傳》 / 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讒謗(詆毀,誹謗);讒言冷語(毀謗、譏刺的冷言冷語)

讒 chán

說別人壞話的人 / 讒與佞,俱小人也。——《論衡·答佞》

又如:讒人(喜歡惡意攻擊、陷害賢良的人);讒夫(讒害他人的人)

讒言,陷害別人的壞話 / 亂之又生,君子信讒。——《詩·小雅·巧言》 / 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詩·唐風·采苓序》 / 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誌》

又 /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 洎李牧以讒誅。——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讒箭(讒言傷人像箭那樣,說它既銳利又難以防備);讒閱(互相毀謗、爭鬥)

常用詞組

huang

awfully; confused; flurried; flustered; unbearably;

慌1

huāng

〈形〉

(1)

(形聲。從心,荒聲。本義:急忙,忙亂) 同本義 [confused;flurried ;flustered;nervous]

怎這樣慌?五日內我還便罷了!――明·夢覺道人《三刻拍案驚奇》

偏偏我們走的慌,未帶銀子。――《施公案》

(2)

又如:走得太慌;慌不擇路(慌裏慌張,顧不上選擇道路);慌慌速速(匆忙,慌張);慌速(慌張急促)

huāng

(1)

散亡 [flee]

仆夫慌悴,散若流兮。――《楚辭》。王逸註:“慌,亡也。言己欲求賢人而未遭遇,仆禦之人感懷愁悴,欲散亡而去,若水之流,不可復還也。”

(2)

恐懼,害怕 [fear;be afraid;dread]。如:心裏慌得不行;心慌意亂;發慌;著慌;慌了手腳;慌做壹團(形容極為慌張)

另見huǎng;huɑng

慌忽,慌惚

huānghū,huānghū

[ecstasy] 不明白,不真切。也作慌忽

海之百靈秘怪,慌惚畢出。――韓愈《南海神廟碑》

慌慌

huānghuɑng

[hurry;flurried] 慌張

時間來得及,慢點兒走,妳慌慌什麽

慌急

huāngjí

[flurried] 驚慌急促

這點事,慌急什麽

慌裏慌張

huānglihuāngzhāng

[flurried]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他慌裏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慌亂

huāngluàn

[flurried;in a hurry] 慌張忙亂

壹陣慌亂

慌忙

huāngmáng

[in a great rush;in a flurry] 緊張、急迫的樣子

慌忙跳過懸崖

慌神兒

huāngshénr

[flurried] [方]∶心慌意亂

慌手慌腳

huāngshǒu-huāngjiǎo

[blunder against] 手忙腳亂,形容十分慌張

這時候我看著也是嚇的慌手慌腳的了。――《紅樓夢》

慌張

huāngzhāng

[helter-skelter;flurried;flustered] 恐懼、不沈著而急切忙亂

為什麽這樣慌張

辦任何事都不應該慌張

慌2

(1)

huǎng

(2)

模糊;不真切 [dim;indistinct]。如:慌忽(模糊不清);慌荒(黯淡迷茫的樣子)

另見huāng;huɑng

慌3

huɑng

用作補語,表示難以忍受 [awfully;unbearably]。用在悶、閑、困、累、急、燙、愁、鹹、鬧、煩、幹、澀、苦、擠、嗆、憋、氣、熱、堵、難受等詞的後面。如:鬧得慌;累得慌

另見huāng;huǎng

huāng ㄏㄨㄤˉ

(1)

急忙,不沈著:~張。~忙。~亂。~急。

(2)

恐懼,不安:驚~。~恐。心~意亂。

(3)

表示難以忍受:累得~。

fen

dung;feces;ordure;shit;turd;

(1)

fèn

(2)

(會意。小篆字形,從采(矢)。合起來表示雙手持簸箕清除汙穢。本義:掃除)

(3)

同本義 [clean up]

糞,棄除也。――《說文》

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蕓。――《荀子·強國》

(4)

又如:糞除(掃除);糞灑(灑掃)

(5)

施肥 [apply manure]

凡糞種。――《周禮·草人》。註:“凡所以糞種者,皆謂煮取汁也。”

卻是走馬以糞。――《老子》。註:“糞田也。”

(6)

又如:糞治(施肥治田);糞種(古代的壹種耕種方法)

(1)

fèn

(2)

屎,糞便 [excrement;dung;droppings]

壹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宋·沈括《夢溪筆談》

(3)

又如:糞清(糞汁);糞混(糞坑;廁所);馬糞;牛糞;糞棋(低劣的棋藝)

(4)

肥料 [manure]。如:糞壤(指拌有肥料的灰土)

糞便

fènbiàn

[excrement and urine;night soil] 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屎和尿

人有了病可檢查糞便

糞場

fènchǎng

[英middenstead] 糞堆所在的場地

糞車

fènchē

[dung-cart] 裝糞便車;也指清潔車中的壹種車型

糞池

fènchí

[manure pit] 為盛裝糞便而建的土池、水泥池等

糞堆

fènduī

[dunghill;dung heap] 用糞便堆起的小山。壹般指農村屯集起來的糞便堆

糞肥

fènféi

(1)

[dregsing]∶用作肥料的糞、堆肥

(2)

[manure]∶為田地施肥的有機物

(3)

[muck]∶與腐爛的植物質混合用作肥料的糞便

糞坑

fènkēng

[manure pit] 盛糞便的坑。同“糞池”

糞筐

fènkuāng

[manure basket] 盛糞的筐。同“糞箕子”

糞桶

fèntǒng

[manure bucket] 盛糞便的桶

糞土

fèntǔ

[dung and dirt] 糞便和泥土。古時指臟土。比喻令人鄙視厭惡或不值錢的東西(物品),把…當作糞土壹樣

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糞)

fèn ㄈㄣˋ

(1)

屎:~便。~坑。~土。

(2)

施肥:~地。~田。

(3)

掃除:~除。

戒(sila) Jie 亦稱增上(卓越)戒學,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對出家的僧侶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區別。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凈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凈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瞋、謗三寶。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戒 拼音:jiè

部首:戈,部外筆畫:3,總筆畫:7

五筆86&98:AAK 倉頡:IT

筆順編號:1132534 四角號碼:53400 UniCode:CJK 統壹漢字 U+6212

基本字義

● 戒

jièㄐㄧㄝˋ

◎ 防備:~心。~備。~嚴。~驕~躁。

◎ 革除不良嗜好:~除。~煙。

◎ 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齋~。

◎ 準備:~途。~裝。

◎ 古同“界”,界限。

漢英互譯

◎ 戒

abstain from

English

◎ warn, caution, admonish

甲骨文的“戒”字中間是壹把長戈,左右兩側是兩只手,合起來像兩只手緊握長戈,以防來敵。金文和小篆把兩只手移到“戈”下。《說文》曰:“戒,警也。從?,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義是“防備”、戒備。由“戒備”引申為“警戒”。這個意義後作“誡”。由“警戒”引申為“告訴”、“預告”。由“告訴”引申為“曉諭”、“命令”。由“警戒”又引申為“戒除”、“禁戒”。由“戒除”引申為“齋戒”。由“戒除”又引申指“佛教的戒律”。由“戒備”又引申為“準備”、“具備”。因“防備”含有“謹慎從事”意,所以又引申為“謹慎”。現借指“戒指”。(據四川辭書出版社王朝忠《漢字形義演釋字典》)

在佛教中,“戒 ”為梵語s/i^la,巴利語為si^la。音譯屍羅。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為三學之壹,六波羅蜜之壹,十波羅蜜之壹。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為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作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壹般限指凈戒(具有清凈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之功用。

據菩提資糧論卷壹所載,屍羅***有習近、本性、清涼、安穩、安靜、寂滅、端嚴、凈潔、頭首、贊嘆等十義。其中,自‘清涼’以下為凈戒之再轉釋。戒為實踐佛道之基礎,故與定學、慧學***稱三學。又為五分法身之壹,稱戒身、戒品、戒蘊(身、品、蘊三者系表示復數)。同時,大乘佛教舉之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壹,而稱為戒波羅蜜(又作持戒波羅蜜)。

戒,原系佛陀住世時,舉外道所作之非行來教誡佛教徒者。適用於出家、在家二眾,並非如律之隨犯隨制,故於犯戒時不伴以處罰之規定,而是由自發之努力為其特征。據此,則戒與律本應有所區分,但後人往往將此二者混用。壹般謂戒為三藏中之律藏所說者,以戒為律之壹部分,而以律為詮說戒之典籍。

讒佞 - 讒害 - 讒言 - 讒諂 - 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