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詞匯中有壹部分異讀詞,異讀詞是指同壹個詞有幾個不同的讀音,而這幾個不同的讀音表達的完全是同壹個意思,例如有的北京人把“波浪(bōlàng)”說成“pōlàng”,把“機械(jīxiè)”說成“jījiè”,把“比較(bǐjiào)”說成 “bǐjiǎo”。異讀詞給學習普通話增加了負擔,所以從1956年開始,國家就組織人員對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進行審訂,給大量異讀詞確定了規範讀音,排除了其他讀音。1963年將審音結果合編成《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公布(以下簡稱《初稿》),1985年又公布了經過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因此,現在異讀詞的讀音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審音表》為準。 在學習《審音表》時,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音表》在許多詞的註音後面都註了“統讀”,這就是說:此字經審訂只保留這壹個讀法,無論在什麽詞中,再無其他讀音(輕聲變讀不受此限)。在學習《審音表》時,要註意學習這些“統讀”詞,因為這些“統讀”詞的相當壹部分,與《初稿》的審音結果有所不同,例如:“從”在《初稿》中有cóng(從屬)和 cōng(從容)兩個讀音,《審音表》只保留了cóng 壹個讀音;“框”原來有kuāng(框框)和kuàng(框子)兩個讀音現在統壹讀kuàng;“哮”在《初稿》中取“xiāo”音,現在統讀為“xiào”,“馴”原來取“xún”音,現在統讀為“xùn”。《審音表》公布後,壹些辭書因為來不及改版,異讀詞 仍按《初稿》註音,所以許多人仍將異讀詞讀成原來的音。現在改版後的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版),異讀詞已按《審音表》註音。我們在學習《審音表》時,應該特別註意它與《初稿》讀音的不同之處。 2、審訂異讀詞時,常常會涉及某個字的不同讀音,所以《審音表》也出現了壹部分字的多音問題。凡是字後沒有註“統讀”的,即表示此字有幾種讀音,《審音表》只標明有異讀的詞語的讀音。例如“矜”字後面未註“統讀”,註音是jīn,舉例是“矜持”、“自矜”、“矜憐”,說明這些詞中的“矜”曾經有異讀,所以《審音表》加以審定列出,至於“矜”在其他詞語中還可讀guān(同“鰥”)、qín(矛柄),因為這兩種讀音無異讀,《審音表》就沒有列入。另外還有壹些未註“統讀”的字,審音後在不同的詞語中有不同的讀音,《審音表》按照審音結果將不同的讀音分別列舉,例如:“翹”原有qiào和qiáo兩種讀音《審音表》按口語音和書面語音不同的原則,把兩種讀音的不同用法分類列舉:在口語詞“翹尾巴”中念“qiào”,在書面語詞“翹首、翹楚、連翹”中念“qiáo”。 3、《審音表》中有些有幾種讀音的字,在不同的註音後面分別註明“文”或“語”。“文”即“文讀”、“讀書音”,是書面語的讀音,壹般出現於復音詞或文言成語中;“語”即“白讀”、“口語音”,多用於口語中的單音詞及少數日常用的復音詞中。例如“給”在《審音表》中有兩個音,讀gěi時是口語音,壹般用於單音詞,讀jǐ時是書面語音,用於“給予、配給、供給”等詞語。 4、《審音表》主要是審訂普通話異讀的詞和有異讀的作為“語素”的字。盡管壹些有異讀音的字實際上就是多音字,但因為審音表是對異讀詞的審音,所以往往不列出多音多義字的全部讀音和全部義項,當多音多義字在某個詞語中無異讀時,《審音表》均不涉及。所以,《審音表》只能作為學習普通話異讀詞的規範,它與壹般的字典、詞典不同。要掌握普通話多音多義字和其他壹些詞語的讀音,還得借助《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