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五體壹般指的是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是正確的。
1、篆書。
篆書,是早期漢字的自然體現。其筆法簡單,筆畫流暢;其形有意,其書有趣。練習書法,宜篆書為始;待行雲流水,隸書自見;繼而行書,再而楷書。書法愛好者,不求千篇壹律,隨個性,久則明。
直接臨摹楷書,寫字而已。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匯也;豕者,象之形也。篆書,即象形性較強的書體;即隸書之前的字體。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2、隸書。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隸字壹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起筆蠶頭收筆燕尾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
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壹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壹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
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壹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壹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壹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範化書體。
4、草書。
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章草筆畫簡約,有縈帶連接,與今草相似。
但其結體平正,用筆勁澀,筆畫中有波磔,特別是捺畫的起筆與捺的末筆,明顯的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別。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壹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
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壹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