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的詳細解釋如下:
珞,漢語漢字,讀作luò,其本意為瓔珞,古代壹種用珠玉穿成串、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
說文解字
小石也。從石樂聲。郎擊切。
說文解字註
(礫)小石也。釋名。小石曰礫。礫、料也。小石相枝柱其間。料料然出內氣也。楚辭王逸註兩雲。小石為礫。西京賦薛註。石細者曰礫。從石。樂聲。郞擊切。古音在二部。
康熙字典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玉篇》瓔珞,頸飾。又《五音集韻》郞擊切,音靂。與礫同。小石曰礫。
知識拓展
瓔珞,又稱華鬘。漢族服飾。是壹種掛於項頸,垂於胸前的飾品,用多種小巧的花朵穿串而成。是印度古老的項式,漢代隨佛教傳入中國,在繪畫中,為佛像、神仙、天女所佩用,至後來亦成為仕女之佩飾。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壹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壹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瓔珞"的制作材料,《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至於瓔珞的用途,大致地說,在佛教興起以前,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早已使用它了。特別是那裏的貴族,是經常用它來裝飾自己的身體,並用來顯示身分的。古代南亞次大陸的神,自然是貴族統治者在天上的投影化身,他們也是使用這類飾物的。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衣飾"條中,記自己在古代南亞次大陸親眼所見,無論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瓔珞"。特別是貴族:"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
據《佛所行贊》卷壹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的。又據《中阿含經》中的《木積喻經》,有許多青年女性修飾身體時使用的記錄:"年在盛時,沐浴香熏,著明凈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