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在這篇傳記中,主要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
在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大業中,他們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壹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
始皇兼並天下後,他又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壹萬余裏,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蒙毅在內為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
佞宦趙高犯罪當誅,是由蒙毅依法經辦的。始皇念及趙高平常辦事勤勉盡力,又赦免了他。
從此結下怨仇。始皇巡遊會稽,中途駕崩,封鎖消息。
李斯、趙高、胡亥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寵幸。
趙高趁機捏造罪名,日夜毀謗蒙氏,終於把蒙氏兄弟處死。 全文均以概括簡練的筆法,客觀地記述了蒙氏兄弟的壹生事跡。
使蒙氏的忠與趙高的讒佞奸詐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使兩者形象,忠之所以忠,奸之所以奸,就更加突出、鮮明了,從而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蒙恬自殺前說:“恬罪固當死矣。
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裏,此其中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把自己的罪歸咎於挖絕地脈、受到上天應有的懲罰。後來有些史家指責太史公記載“失辭”,是“演說報應”,宣揚迷信。
其實贊語末“何乃罪地脈哉”壹句,是可以說明太史公並不迷信。這是把蒙恬不願直接指陳殺害自己的罪魁禍首、有意轉換說法,做出壹種無可奈何的解釋,表現蒙恬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
這是壹種含蓄、委婉、不露聲色的表現手法。這種文學的表現手法,《史記》其它篇章中不乏佐證。
作者有意為之,是借以揭露統治者殘害功臣的罪行,而不是有意地宣揚迷信。 本傳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傷未瘳的情況下,修築長城、馳道“阿道興功”,而不顧百姓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態度和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蒙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蒙恬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
秦莊襄王元年,蒙驁擔任秦國的將領,攻打韓國,占領了成臯、滎陽,設置了三川郡。莊襄王二年,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
秦始皇三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驁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置了東郡。
始皇七年,蒙驁去世。蒙驁的兒子叫蒙武,蒙武的兒子叫蒙恬。
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擔任秦國的列將,和王翦壹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
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授給他內史的官職。
秦國兼並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置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壹萬余裏。
於是渡過黃河,占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余年,駐守上郡。
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秦始皇特別尊重推崇蒙氏,信任並賞識他們的才能。
因而親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著始皇同坐壹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
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將相們也沒有敢和他們爭寵的。
趙高,是趙國王族中被疏遠的親屬。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下來就被 *** 而成為宦者的,他的母親也以犯法而被處以刑罰,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賤。
秦王聽說趙高辦事能力很強,精通刑獄法令,就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趙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導胡亥決斷訟案。
趙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讓蒙毅依照法令懲處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應當判處死刑,剝奪他的官籍。
始皇因為趙高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
始皇打算巡遊天下,路經九原郡,直達甘泉宮。就派蒙恬為他開路,從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脈,填塞深谷,全長壹千八百裏。
然而,這條通道沒能完成。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禦駕外出巡遊會稽,依傍著大海,向北直奔瑯邪。
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轉回禱告山川神靈。沒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
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鎖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這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經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
趙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寵幸,打算立胡亥繼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懲處他而沒有袒護他,於是就產生了殺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劃,擁立胡亥為太子。
太子擁立之後,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擬定公子扶蘇和蒙恬死罪。扶蘇自殺後,蒙恬產生懷疑,又請求申訴。
使者就把蒙恬交給主管官吏處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職務。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擔任護軍。
使者回來報告時,胡亥已經聽到扶蘇的死訊,當下就打算釋放蒙恬。趙高唯恐蒙氏再次顯貴當權執政,怨恨他們。
蒙毅祈禱山川神靈後返回來,趙高趁機表示替胡亥盡忠獻策,想要鏟除蒙氏兄弟,就。
2.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其實文言普遍可以壹個字壹個字解釋,而且不容易錯。
追問: 古白話文和今白話文的區別 回答: 漢語言文字可以簡單分為3個部分:文言文,古白文,今白文,從秦漢開始統壹的語言到民國稱古白話,民國以後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妳看過魯迅的文章吧,典型的古白話。
文言文我們是大部分看不懂,古白話是半懂半不懂,現代文我們基本看得懂。而古白話介於文言文和今白話之間,夾雜著當篇文章寫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不了解背景的人,常常會錯作者的意思。
壹般來說就是這樣。 補充: 魯迅的文章不結合當時的背景很少人看得懂。
所以誰的文章我都看,就是不看魯迅的。我寧可捧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看文言文,也不看魯迅的文(當然,老師要求的除外)。
追問: 古白話和今的粵語廣東話壹樣嗎? 回答: 不壹樣。古白話在秦漢是跟現在的標準普通話壹樣的地位,大家都說古白話。
只能說歷史發展到現在,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補充: 古白話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壹種傳承。
我們連老外的英語都學了,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學,那就說不過去了。 追問: 妳怎麽可以看懂啊!左傳,呂氏春秋,鬼谷子,無註的妳是怎麽看懂的,妳學幾年啦。
3.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文言 和 白話,實物是古已有之,名稱卻是近幾十年來才流行的。”兩者都是書面語,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見於文而不口說的語言。白話,白是說,話是所說,總的意思是口說的語言可見,同 口語的親 疏遠 近是文言和白話最大的區別。
但事實上,文言同口語 的關系也是相當密 切的,只不過是所謂的口語標準不同而已。因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 口語的基礎上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 ,而我們這裏所說的口語則是以唐宋以來的北方話為基礎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話文, 即現代漢語普通話書面語,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4. 成語故事文言文和白話文杞人憂天
文言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白話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
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5. 文言文與白話文區別文言文是中國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而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古代的正式文體是文言文。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白話文
東漢發明了造紙,隨著工藝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感覺上文言文結構緊湊,與現代語言相比晦澀難懂,但字的容量較高,壹個字往往包含很多內容,白話語言相對易懂,內容淺白。
6. 急需壹個關於誠信的歷史故事.要簡短的.最好是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有的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壹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壹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壹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妳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麽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壹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7.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屬於書面語,白話文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麽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但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而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建立起來的語言體系,特別是語法體系.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像《三言兩拍》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壹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壹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