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 kùn
名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囗(wéi),象房的四壁,裏邊是生長的樹木。本義:廢棄的房屋。
困,故廬也。——《說文》
2、“梱”的本字。門檻。
試藉車之力而為之困。——《墨子·備城門》
形容詞義:
1、窮;貧困。
困,窮也。——《廣雅》
行而無資謂之乏,居而無食謂之困。——《周禮·地官·稟人》疏引書傳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
以振窮困。——《呂氏春秋·慎大》
行李之往來,***其乏困。——《左傳·僖公三十年》
歲饑民困。——《史記·宋世家》
今歲不登,已遣使節振貸困乏。——《漢書·宣帝紀》
2、困難;苦難。
不以監困故而受。——《史記·魏公子列傳》
楚大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民困而不知救。——明·劉基《賣柑者言》
俾困苦不可忍。——清·方苞《獄中雜記》
3、勞倦;疲倦。
牛困人饑日已高。——唐·白居易《賣炭翁》
4、急難;危難。
能急人之困。——《史記·魏公子列傳》
動詞義:
1、困擾;圍困;為人所厄阻。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數十伶人困之。——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智勇多困於所溺。
困於心。——《孟子·告子下》
困於雨。——清·周容《竽老人傳》
酒困路長。——宋·蘇軾《浣溪沙》
致此疾困。——《明史》
2、阻礙。
困於石,據於蒺藜。——《易·困》
3、窮盡。
櫻花落盡春將困。——南唐·李煜《謝新恩》
困 kùn
動詞義:
1、睡。
忽昏困如夢。——宋·王定國《甲申雜錄》
2、疲倦欲睡。
蕭隊長困了,只迷糊地回答這壹句,又合上眼了。——周立波《暴風驟雨》
2. “心累了,好想歇壹歇”用文言文怎麽說用文言文可以說:1、吾心甚倦,願小憩之"心累了,好想歇壹歇bai" 解釋:壹般就是指對生活的壓力感到比較大,操心太多的緣故,心倦,疲乏du.
擴展資料:
zhi2、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dao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3、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
現當代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4、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回。
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壹種具有固定格答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3. "困"的古文和今文急困,在古文中有如下解釋:
困窘;窘迫。如《過秦論》:“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使窘迫;使困窘。如《馮婉貞》:“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困擾;圍困。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貧困;貧窮。如《信陵君竊符救趙》:“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貧乏;短決。如《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困倦;疲乏。《賣炭翁》:“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現代漢語的“困”,可以查閱《新華字典》。
4. 好古自困文言文翻譯秦朝有個讀書人,好古成癬,無論價格多麽昂貴的古物,都要買下收藏。
壹天,有人卷著壹領破席登門,誇耀說:“當年魯哀公設席賜坐詢問孔子政事,我拿來的正是孔子所坐過的那張席子。”秦氏便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換下這領破席。
過了幾天,又有壹人拿了根拐杖來賣給他,宣稱:“這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為躲避狄人侵犯,率眾離開時所持的手杖。”論起年代,比孔子坐過的席還要早幾百年。秦氏把家中的錢財盡數付出。
幾天後,又有人端著只破碗對他說:“先生得到的席和杖,並不算古,請看這只碗,是夏桀時造的,比周古老得多了。”秦氏以為這下可得到了曠世稀有的古物了,於是讓出自己所居住的宅院,買下這只碗,沿街乞討,還不停地叫著:“列位供養衣食的父老鄉親,誰有姜大公的九府古錢,賞我壹文吧!”
5. 帶善、然、反、困的文言文雖有佳肴
《禮記·學記》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魚肉,如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教了別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對有些知識還理解不通,然後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