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典故: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煮酒論英雄、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舌戰群儒、隆中對、單騎救主、七擒孟獲等。
1、三顧茅廬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劉備與關、張前往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第壹、二次都撲了空。
第三次去時正遇諸葛亮晝寢未起,張飛忍無可忍,怒氣大發,要放火燒房,被關羽勸阻。劉備等了壹個時辰,諸葛亮醒來,又去後堂更衣,半晌才出。劉備向他求教,諸葛亮為劉備禮賢下士之舉所感動,獻以據蜀、聯吳抗曹之策,隨劉去新野。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壹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壹眼識破是壹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3、火燒赤壁
曹操大軍征吳,準備壹舉吞滅江東。諸葛亮說服東吳群臣,孫、劉聯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說客蔣幹,行使反間計,又讓黃蓋用苦肉計詐降,乘風放火,燒盡曹軍船只。
曹操棄軍退走,沿路又被孫、劉兩軍襲擊,八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百人馬。周瑜和諸葛亮運用計謀,以劣勢兵力擊敗了優勢曹軍,取得空前的大捷。
4、空城計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手,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戴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於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壹劫!
5、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豆;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壹梅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議論天下英雄。
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著。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征剿袁術、此時關羽張飛趕到,乃借以脫身。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
6、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的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同幹壹番事業。
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壹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