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誰知道第三個字是“木”字的詩句?

誰知道第三個字是“木”字的詩句?

呆若木雞 典故: 呆:傻,發楞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壹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楞的樣子。 出處: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例子: 匪首侯殿坤,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後,特別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網後,當即~。(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dù zhòng mù zhé

蠹眾木折 典故: 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 《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gāng yì mù nè

剛毅木訥 典故: 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處: 《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jīn kǒu mù shé

金口木舌 典故: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出處: 漢·揚雄《法言·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ní sù mù diāo

泥塑木雕 典故: 指泥做的和木頭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舉動呆板。 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例子: 無

rén fēi mù shí

人非木石 典故: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shān tuí mù huài

山頹木壞 典故: 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處: 《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shéng jù mù duàn

繩鋸木斷 典故: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tǔ niú mù mǎ

土牛木馬 典故: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出處: 《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例子: 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蘇綽傳》)

zhú tóu mù xiè

竹頭木屑 典故: 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 《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 例子: 時節相存問,緩急相周致,雖~亦有以應吾之須者,篤吾妹之分義於我也。(宋·陳亮《祭妹夫周英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