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錯:錯是壹個漢字,讀音cuò,意思是指問題有誤,不正確,雜亂,錯落,盤根錯節。例如:錯誤,大錯特錯,在《康熙字典》、《戌集上》、《金字部》等書籍中有記載。
2、銅: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tóng,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本義為金屬名,古稱赤金;後引申為銅質器物的省稱,還可用來比喻堅強、牢固。
3、銘:銘是壹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壹種文體,這種文體壹般都是用韻的。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
4、錢:漢語常用字(壹級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本義為農田農具名,指類似鐵鍬壹類的農具,讀為jiǎn。在現代漢語中,“錢”專指貨幣;當“錢”用為指稱貨幣、費用、量詞、姓氏時,均讀為qián。
5、欽:欽是壹個中國漢字,讀音為qīn。封建時代做敬詞使用,亦作姓氏使用。欽有嘆息、欽佩等意思。可作形容詞、名詞、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