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讀音:lěi
花蕾
部首:艹
部外筆畫:13
總筆畫:16
繁體部首:艸
部外筆畫:13
總筆畫:19
五筆86&98:AFLF
鄭碼:EFKI
倉頡:TMBW
筆順編號:1221452444425121
四角號碼:44601
UniCode:CJK 統壹漢字 U+857E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艹雷 漢字部件分解:艹雷
筆順編號:1221452444425121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捺折豎捺捺捺捺豎折橫豎橫
詳細釋義
● 蕾[lěi ]
◎ 含苞未放的花,花骨朵:花蕾,蓓蕾,蕾鈴,吐蕾。
◎ 蕾 lěi 〈名〉
(形聲。從艸,雷聲。本義:含苞未放的花朵) 同本義 [flower bud]。如:花蕾;蓓蕾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蕾
唐韻落猥切,音磊。蓓蕾,花綻貌。韻會始華也。
音韻參考
[廣韻]:落猥切,上14賄,lěi,蟹合壹上灰來
[平水韻]:上聲十賄
方言匯集
[ 粵 語 ]:leoi4leoi5
[ 閩南語 ]:lui2
《漢語大詞典》
[《廣韻》落猥切,上賄,來。]
含苞待放的花朵。 宋王安石《次韻春日感事》:“丹白自分齊破蕾,青黃相向欲交陰。”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詩之二:“枝間新綠壹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人民文學》1978年第11期:“鄭輝又想起昨天的版面,仿佛看到壹片鮮花在面前破蕾開放似的歡欣。”
《字典大全》
部首 艹 部首筆畫 03 總筆畫 16
蕾 lěi〈名〉
(形聲。從苃,雷聲。本義含苞未放的花朵) 同本義 [flower bud]。如花蕾;蓓蕾
蕾 lěi
含苞未放的花,花骨朵花~。蓓~。~鈴。
《辭海》
蕾 (lěi壘)含苞待放的花朵。《楊萬裏·九日郡中送白菊》詩:“壹夜西風開瘦蕾,兩年海南伴重陽。”參見:“蓓蕾”。
《康熙字典》記載
《申集上》《艸字部》 ·蕾 ·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3《唐韻》落猥切,音磊。蓓蕾,花綻貌。《韻會》始華也。[1]
常用詞組
味蕾指接受味覺刺激的感受器。分布在舌頭的表面,能辨別滋味。魯迅《集外集拾遺·我的種痘》:“我老了,組織無不衰退,味蕾當然也不能例外。”侯金鏡《漫遊小五臺·密林壹日》:“苦盡甜來的滋味確確是經過舌上的味蕾感受到了。”
珠蕾花骨朵。 元王冕《梅花》詩之三:“朔風吹寒珠蕾裂,千花萬花開白雪。”
棉蕾棉花的花蕾。如:千裏沃野上,稻花飄香,棉蕾含笑,壹派勃勃生機。
破蕾花蕾綻開;開花。 宋 王安石 《次韻春日即事》:“丹白自分齊破蕾,青黃相向欲交陰。”
花蕾亦作“ 花藟 ”。
指尚未開放的花。也稱花骨朵、花芽。 宋陸遊《小園》詩:“晨露每看花藟坼,夕陽頻見樹陰移。”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壹章:“其實這是人們沒有在意,它們早在冰雪的嚴冬就孕育好了自己的花蕾。”
蓓蕾亦作“ 蓓藟 ”。
花蕾,含苞未放的花。 閩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蓓蕾抽開素練囊,瓊葩薰出白龍香。”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六:“刺桐花深紅,每壹枝數十蓓藟,而葉頗大,類桐,故謂之刺桐。”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粉蝶》:“時已初冬,墻內不知何花,蓓蕾滿樹。”艾青《春》詩:“在東方的深黑的夜裏,爆開了無數的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