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仲景用芍藥的臨床體會(上)

?仲景用芍藥的臨床體會(上)

關於品名

張仲景時代,芍藥無赤白之分。真正把芍藥以赤白之分是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註》。陶氏從花色分,赤者為赤芍,白者稱白芍。宋代蘇頌《本草圖經》中將芍藥分為金芍藥、木芍藥。前者花白,即後世之白芍,後者花紅,即是赤芍。新中國成立後後編的《中藥材手冊》說,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幹燥根,白芍都是栽培的,野生的多為赤芍。《中國藥材學》雲白芍出杭州為杭白芍,出在亳州叫亳芍,赤芍又名川赤芍,出在四川。

從功效講,《本草求真》認為赤芍與白芍主治相同,但是有不同之處,白芍有斂陰益營、養陰補血之功;赤芍有散邪行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成無己《註解傷寒論》說:「芍藥,白補而赤泄」,白芍補血養血柔肝,赤芍涼血活血。成氏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李時珍也受其影響,「白芍能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滯」。後世壹般認為,白芍能夠養血平肝,長於斂陰,酸甘化陰,有收斂作用;赤芍涼血活血,長於散瘀。因此,學習仲景方藥時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選擇白芍或赤芍。但近代也有學者認為從藥材的來源來講,兩者差別不大。

芍藥的功效

解肌和營

《實用藥性字典》雲白芍「酸斂津液而益營血,收斂陰氣而去邪熱」。代表方是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等。白芍和桂枝相配伍,有兩層意思:壹是調和營衛,壹是兼制桂枝,怕傷營血。筆者在臨床治療雜病嚴重汗證(盜汗自汗或者夏天不汗出者),屢治不效屬營衛不和者,常以白芍和桂枝相伍,佐以姜棗,再重加黃芪30~60克,效果很好。汗多由於衛氣虛弱、營衛不和,重用黃芪補氣固表,桂芍調和營衛,再酌加鍛龍牡、五味子等收斂之品獲效;無汗由於衛陽不足,無以鼓舞陰液,重用黃芪鼓舞衛氣、激發腠理,桂芍和其肌腠,即有汗出。壹法兩效,關鍵在於針對病機,無論有汗、無汗,即可取效。

緩急止痛

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原治療「腳攣急」,太陽病發汗後,傷及陰分,陰液不能濡養筋脈導致的腳攣急,芍藥甘草湯主之。除此以外,用於止痛的方很多,如桂枝加芍藥湯適用於太陽中風證伴腹痛,治療「腹滿時痛」加芍藥,小建中湯即是桂枝湯加重白芍的用量,再加飴糖,治療「腹中急痛」。桂枝加大黃湯,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表證,陽明腑實「大實痛者」加大黃,蕩滌腸胃;止痛,用芍藥。《神農本草經》說芍藥「主邪氣腹痛」。《本草匯言》也說:「芍藥同甘草止氣虛腹痛,同芎、歸止血虛腹痛,同楂、樸止積滯腹痛,同砂仁止胎孕腹痛,同芩、連止熱痢腹痛,同姜、附、肉桂止陰寒腹痛。」把芍藥的止痛作用概括得淋漓盡致。芍藥根據配伍不同,可以治療各種不同性質的疼痛。

實驗研究,芍藥含有芍藥甙有解痙作用,主要通過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達到的,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所以筆者在臨床對於壹些失眠,煩躁,焦慮,也重用白芍,因為它有鎮靜、抗驚厥作用。芍藥或芍藥甙有抗炎、抗潰瘍作用,對大鼠應激性潰瘍有預防作用,如潰瘍病引起的疼痛,小建中湯重用芍藥,它本身可以解除平滑肌痙攣。芍藥提取液使胃酸輕度上升,萎縮性胃炎到三期,胃酸不足可以重用芍藥,甘酸化陰。因為胃酸不足也可以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等,可以加芍藥、烏梅、山楂,可以增加它的酸度,對於胃酸不足引起的萎縮性胃炎腹脹滿甚合適。相反,如果是膽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酸度比較高的芍藥應該少用。如果要用,取其止痛之功,但要防止其增加胃酸的副作用。

疏肝和脾

代表方四逆散。治療陽郁不達的「少陰病,四逆」,四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有各種情況,《內經》中有寒厥、熱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是指腎陰、腎陽不足。腎陽不足,四肢厥冷為寒厥;腎陰不足,四肢厥熱為熱厥。張仲景的寒厥、熱厥不同,「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上焦與中焦不通,用大承氣湯,攻其中焦,交通上下。高熱中「熱盛厥亦深」,高熱患者同時有陽明腑實證,表現為休克、四肢厥逆,用大承氣湯陽明腑實壹瀉,陰陽氣上下交通,休克、四肢厥冷就好轉。四逆散之厥由於氣機不暢所致四肢厥冷,用疏理氣機之品。四逆散的加減法中 「腹中痛去蔥加芍藥二兩」,取其疏肝理脾作用。仲景後《局方》之逍遙散,張介賓之化肝煎、柴胡疏肝湯都是在四逆散基礎化裁而成,均取其疏肝和脾之功。《本草正義》雲「補血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姿橫則白芍也」。因此白芍有平肝、養血、補肝、健脾的作用。

實驗研究證明白芍提取物對於半乳糖胺和黃曲黴素B1所致的大鼠肝損傷與ALT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赤芍也有保肝的作用。實驗動物中造成的肝損傷,白芍有保肝作用,中醫所講柔肝,實際即保肝的作用。因為肝為剛臟,用養陰柔肝的藥物符合肝的特性。

通利血痹

《神農本草經》載:「芍藥除血痹,破堅積。」有通痹、活血之功,這可能是指赤芍。鱉甲煎丸《金匱》治療瘧母,大黃蟄蟲丸治療肝硬化,桂枝芍藥湯治療歷節,取芍藥活血通絡化瘀的作用。《名醫別錄》陶弘景說芍藥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惡血」即指瘀血。賊血就是不活動的血,或者離經之血,就是瘀血。

實驗研究證明,芍藥或者芍藥甙有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赤芍有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壓,增加心輸出量。這在心血管病中,臨床用的是比較多,它本身就是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清熱止痢

《傷寒論》用黃芩湯治療太陽少陽合病之「嘔吐而下利」。太陽表證和少陽半表半裏證,出現痢疾。黃芩湯是治療痢疾之祖方。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說:「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收斂腸胃之氣。」芍藥還有解痙止痛的作用,黃芩可以清腸中濕熱,它是治療痢疾的主方。後世《活法機要》之黃芩芍藥湯,張潔古之芍藥湯均出自本方加減及延伸。現代臨床對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的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征等,有清腸、解痙、止痛作用。

通便泄邪

芍藥本身沒有止瀉的作用,有收斂腸胃之功。芍藥通便泄邪的代表方是麻仁丸,治療脾約證。《傷寒論·太陰篇》說: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湯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太陰病壹般表現為脾陽虛弱,腹痛腹瀉,其人續自便利,如果要用大黃芍藥湯,應該把藥量減輕,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所以胃氣弱者不宜用大黃和芍藥,那麽反過來就證明,芍藥有通便的作用。芍藥屬陰寒之藥,大便通利之人用之可能增加大便次數。脈弱、便利為太陰病,若伴腹痛或「大實痛」者芍藥與大黃並用,說明兩者都有泄邪通便的作用,凡脾陽虛弱者慎用。小建中湯中用芍藥主要是止痛,但小建中湯是桂枝湯的底子,加飴糖,主要對中焦虛寒引起的腹痛,臨床上潰瘍病屬脾胃虛寒的,用芍藥止痛,但若大便溏薄者,芍藥的劑量不宜太多。有報道稱芍藥甘草湯治療60例習慣性便秘,效果很好,壹般生白芍用24~40克,生甘草用10~15克。筆者的臨床體驗,單味芍藥,通便效果不好,加枳實壹塊兒用,或伍以生白術,劑量比較大,對於習慣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

安胎止漏

如膠艾湯,即是四物湯加阿膠、艾葉。「婦人漏下,或半產漏下」,四物湯裏有芍藥,那麽當歸芍藥散治療「婦人懷妊,腹中絞痛」,就是懷孕後,胎動不安,導致腹痛漏下的。可以用當歸芍藥散,芍藥可以止痛,同時可以收斂止漏下作用。

現代研究芍藥能安胎止漏,可能是由於芍藥對橫紋肌或平滑肌的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有關。胎動不安,子宮痙攣,芍藥能放松子宮平滑肌,有助於安胎。《實用藥性辭典》:芍藥治療「女人壹切病,胎前產後諸疾」,芍藥是婦科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