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魯西南方言雜談-帚

魯西南方言雜談-帚

先說“帚”字,普通話讀音(zhǒu)。查網得知,《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書中指出“帚字骨刻文”,是個很古老的字了。《新華字典》給出“帚”的意思是“掃除塵土、垃圾的用具”。但也查到--在山東,河北方言裏“帚”壹般發(shu)或(zhu)音,在北方其他壹些地方發(chu)音,如我的家鄉魯西南農村壹帶就有發(chu)音,“笤帚”讀作“tiáo chu”。我小時候因為調皮,腚膀子也和笤帚(tiáo chu)疙瘩“親熱”過,把我的腚都親紅了。

掃院子用的壹般是掃帚,家鄉人有叫“大笤帚(tiáo chu)”的,也有叫“掃把”的。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壹次偶然看見壹只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壹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只野雞拔下毛來制成了第壹把掃帚--雞毛撣子。由於雞毛太軟,又不耐磨損,少康就換上竹條,把撣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掃帚。這就是掃帚的來歷。

“笤帚(tiáo chu)”,主要用於掃屋裏的地面,也掃晾曬的糧食等,只有是範圍小壹點的區域,就用笤帚掃。我家現在用的是笤帚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制成,因為距我們居住不遠有壹個“敷笤帚”的加工店。敷笤帚的大致工藝流程是:選料→摔去籽粒→去掉葉鞘→分選後平鋪在地上→壓軟→撣水潤濕→紮結勒緊→去掉糜殼→硫磺熏蒸→成品。

“炊帚(chuī?chu)”是做飯不可缺少的關鍵用具。做面食,如包子、饅頭、餃子等的時候,用來掃面的工具,這壹般是專用的幹炊帚;還有用來刷鍋、刷盆的濕炊帚。我在農村的時候,炊帚都是用高粱糜子制成的,如今也有用棕絲、竹條、塑料制作的。我家不同鋼絲球刷鍋、刷碗,因為長輩有小院,院內每年都種絲瓜,刷鍋時用曬幹後的絲瓜瓤代替。

對於“帚”字,方言說的沒錯,口音問題而已,但書寫時,不能寫錯了,否則,老師會扣分的。寫到這裏,我突然想起“壹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來。今日,國家兩會已勝利閉幕,國家發展規劃已確定,希望我們從小事、從身邊事做起吧,實幹擔當,砥礪奮進,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對於騷擾我們發展的某些外國鬼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解放軍同誌要準備好“笤帚(tiáo?chu)疙瘩”,隨時打他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