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歟文言文

歟文言文

1. 與在古文中的意思

與在文言文中作動詞:賜與

例: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與在文言文中作名詞:

例: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東漢·許慎《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

與在文言文中作介詞:跟、和、及

例: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參與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詞:和、同

例: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

2. 古文中的與有哪些意思

yǔ①給予.《鴻門宴》:“則~壹生彘肩.”②結交;交好.《六國論》:嬴而不助五國也.”③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也.”④通“舉”.整個;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畢力平險.”⑥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⑦介紹比較對象,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京邑,不足為異.”⑧為;替.《兵車行》:“去時裏正~裹頭.”yù①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參與;參加.《肴之戰》:“蹇叔之子~師.”yú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 br> 與國友好的國家.與手施毒手殺之.字典上的解釋,。

3. 與在文言文中有幾種意思

與yǔ〈動〉1.(會意。

小篆字形,“壹、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同擡起,與,給予。

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2.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與,賜也,通作“與”。

——《正字通》我持白璧壹雙,欲獻項王,玉鬥壹雙,欲與 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3.又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2]與衣裳,吏護還之鄉。

——唐·柳宗元《童區寄傳》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名〉1.黨與;朋黨 [clique]與,黨與也。從舁從與。

與聲。——東漢·許慎《說文》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

——東漢·許慎《史記》群臣連與成朋。——《漢書》2.盟國,友邦 [allied country]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

——《荀子》〈介〉1.跟;和;及 [with;to]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孰與君少長。

——《史記·項羽本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與城為殉。

——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為,替 [for]。

如:與我想想1. 和;同 [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壹舉〈助〉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

嗎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與 yù〈動〉1.參與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與於蠟賓。

——《禮運·大同》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與師。

(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與 yú1.與 yú2.同“歟” [same as “歟”]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其可怪也歟?——《孟子》如果妳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妳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采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4. 古詩與文言文的區別

簡單的區別就和現代的‘散文’和‘詩歌’的區別差不多.古詩講究的是字深,句子順,以最少的字說明最大的意義(作者要表達的)無對話情景文言文講究的也是字深,但要淺於古詩,“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能大體上看明白,可有對話情景大致就可以理解這些,太多的也不願意看了.。

5. 文言文翻譯

魏文侯過段幹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幹木之閭歟?段幹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幹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幹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幹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請相之,段幹木不肯受。則君乃致祿百萬,而時往館之。於是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幹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幹木之隆。”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幹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嘗聞君子之用兵,莫見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謂也。野人之用兵也,鼓聲則似雷,號呼則動地,塵氣充天,流矢如雨,扶傷輿死,履腸涉血,無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澤矣,而國之存亡、主之死生猶不可知也。其離仁義亦遠矣!

魏文侯從段幹木居住的裏巷前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他的車夫說:“您為什麽要挾軾致敬?”魏文侯;“這不是段千木住的裏巷嗎?段幹木是個賢者呀,我怎麽敢不致敬?而且我聽說,段幹木把操守看得比什麽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換,他也絕不會同意,我怎麽敢對他驕慢無禮呢?段幹木是在德行上顯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顯耀,段幹木是在道義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財物上富有。”他的車夫說。“既然如此,那麽您為什麽不讓他敞國相呢?”於是魏文侯就請段幹木做國相,段幹木不肯接受這個職位。文侯就給了他豐厚的俸祿,並且時常到家裏去探望他。於是國人都很高興,***同吟詠道;“我們國君喜歡廉正,把段幹木來敬重,我們國君喜歡忠誠,把段幹木來推崇。”過了沒多久,秦國出兵,想去攻魏,司馬唐勸諫秦君說: “段幹木是個賢者,魏國禮敬他,天下沒有誰不知道,恐怕不能對魏國動兵吧?”秦君認為司馬唐說得很對,於是止住軍隊,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說是善於用兵了。曾聽說君子用兵,沒有人看見軍隊的舉動,大功卻已告成,恐怕說的就是魏文侯這種情況。鄙陋無知的人用兵,則是鼓聲如雷,喊聲動地,煙塵滿天,飛箭如雨,扶救傷兵,擡運死屍,踩著屍體,踏著血泊,使無辜百姓屍橫遍野。盡管這樣,國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這種做法離仁義實在是太遠了。

6. 文言文師說全文及翻譯

原文古之學者(1)必有師。

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

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說》以貽(yí)(47)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

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壹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齡。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

道,這裏有風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壹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發。 [19]惑矣:(真)糊塗啊! [20]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1]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22]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

此句翻譯時應註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3]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4]巫醫:古代用祝禱、占蔔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視為壹種低下的職業。

[25]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6]相師:互相學習。

[27]族:類。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30]諛(yú):阿諛、奉承。

[31]復:恢復。 [32]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壹是指地位高的人,壹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裏用前壹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3]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壹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6]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麽要有壹定的老師呢! [3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壹帶)的國君,孔子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