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後悔了,燒了綿山去找它。事後,他發現解推背著母親死在了壹片枯萎的柳霞中,並留下遺言:“願妳師父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爬山祭奠,柳樹居然復活了,於是給老柳樹冠以“清明柳”的稱號,並把寒食後的壹天作為清明節。?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了節氣的含義,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
各地發展了不同的習俗,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掃墓起源於商朝,但不壹定在清明節之際。清明節掃墓直到唐代才開始流行,代代相傳。從唐朝開始,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要在這個節日祭奠祖先的亡魂。掃墓的時候首先要修墳,主要是除雜草,加新土。
這種儀式壹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的孝心和對死者的關懷;另壹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與後代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修墓是壹種極其重要的祭奠儀式。
關於掃墓祭祀的擴展信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節,對應的春節是重陽節的中秋節。清明節掃墓是壹種“掃墓祭祀”,是對先人的壹種“對時間思考的尊重”。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先秦時期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不同,有些地方掃墓不壹定是在清明節這壹天。
先秦時期中原北部的掃墓主要在寒食節和寒衣節,直到唐宋時期,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盛行。清明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四季儀式中,春天向祠堂獻祭的儀式被稱為春甲(後來的春祠)儀式。唐代是各地墓葬祭祀習俗的融合時期,沿襲了清明的墓葬祭祀習俗,並擴展到全社會。
據《禮記》記載,古代華北中原沒有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到了唐代,清明節去掃墓已經成為壹種風氣。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讓他們去老家掃墓。據宋代《夢梁璐》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士出郊省墓,以示對其思想的尊重。”清明節前後的掃墓活動往往成為全社會的親身參與。幾天之內,鄉下人來來往往,規模極為繁榮。宋元時期,清明節已經融合了寒食和上思兩個節日習俗,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