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名>事故;變故。
《報劉壹丈書》:“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
譯文:家鄉多次遭遇災禍,不能不觸動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②<名>緣故;原因。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
譯文:趙王怎麽會因為壹塊玉的原因欺負秦國呢?
③<形>舊;舊的;原來的。
《墨池記》:“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譯文:這是原來的痕跡,可以相信嗎?
④<副>舊時;從前。
《項脊軒誌》:“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譯文:房子的東邊曾經是廚房,人去,從房子前面經過。
⑤<名>老朋友;舊交情。
《垓下之戰》:“若非故人乎?”
譯文:難道妳不是我認識的人嗎?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來顏色故。”
譯文:年復壹年榮耀衰老。
⑦<動>死亡;去世。
《紅樓夢》:“目今其祖早故,只有個兒子。”
譯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個兒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譯文:將軍喝醉了,陳廣說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將軍生氣。
擴展資料
文言文實詞的推斷:
(1)因文定義法
由於任何壹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壹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
例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並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
(2)聯想遷移法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壹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
因此要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鄭氏數千指獨完”壹句,熟悉課文《六國論》的同學馬上就會想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字,意為“保全”,選項解釋為“滅亡”顯然是錯誤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我們可以聯系《孔雀東南飛》中“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第壹人稱“我”之意。“不以外夷見忽”的意思是,不因為我是外夷輕視我。
由於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壹詞多義現象,因此解題時將聯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壹。
如“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聯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