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三聚氰胺中的“氰”讀第幾聲

三聚氰胺中的“氰”讀第幾聲

分子立體模型

漢語拼音:sān jù qíng àn 三聚氰胺(英文名:Melamine),是壹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重要的氮雜環有機化工原料。簡稱三胺,俗稱蜜胺、蛋白精,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 更多英文名稱: 1,3,5-Triazine-2,4,6-triamine;2,4,6-Triamino-1,3,5-triazine;2,4,6-Triamino-s-triazine;Aero;Cyanuramide;Cyanuric triamide;Cyanurotriamide; 分子模型

Cyanurotriamine;DG 002 (amine);Hicophor PR;Isomelamine;Melamine;NCI-C50715;Pluragard;Pluragard C 133;s-Triazine, 2,4,6-triamino-;Teoharn;Theoharn;Virset 656-4; 分子結構

化學式(分子式) C3H6N6 相對分子質量 126.15 CAS 登錄號 108-78-1 EINECS 登錄號 203-615-4 (左圖為結構簡式,右圖為其球棍模型示意圖)

編輯本段物理性質

三聚氰胺性狀為純白色單斜棱晶體,不可燃,無味,低毒,密度1.573g/cm3 (16℃)。常壓熔點354℃,急劇加熱則分解;快速加熱升華,升華溫度300℃。在水中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在20℃時,約為3.3 g/L,即微溶於冷水,溶於熱水,極微溶於熱乙醇,不溶於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於甲醇、甲醛、乙酸、熱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編輯本段化學性質

呈弱堿性(pH值=8),與鹽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三聚氰胺鹽。在中性或微堿性情況下,與甲醛縮合而成各種羥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與羥甲基的衍生物進行縮聚反應而生成樹脂產物。遇強酸或強堿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羥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進壹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壹酰胺,最後生成三聚氰酸。

合成工藝

三聚氰胺最早被李比希於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雙氰胺法:由電石(CaC2)制備氰胺化鈣(CaCN2),氰胺化鈣水解後二聚生成雙氰胺(dicyandiamide),再加熱分解制備三聚氰胺。目前因為電石的高成本,雙氰胺法已被淘汰。與該法相比,尿素法成本低,目前較多采用。尿素以氨氣為載體,矽膠為催化劑,在380-400℃溫度下沸騰反應,先分解生成氰酸,並進壹步縮合生成三聚氰胺。反應式為:6 CO(NH2)2 → C3N6H6 + 6 NH3 + 3 CO2 生成的三聚胺氣體經冷卻捕集後得粗品,然後經溶解,除去雜質,重結晶得成品。尿素法生產三聚氰胺每噸產品消耗尿素約3800kg、液氨500kg。

工藝分類

按照反應條件不同,三聚氰胺合成工藝又可分為高壓法(7-10MPa,370-450℃,液相)、低壓法(0.5-1MPa,380-440℃,液相)和常壓法(<0.3MPa,390℃,氣相)三類。 國外三聚氰胺生產工藝大多以技術開發公司命名,如德國巴斯夫(BASF Process)、奧地利林茨化學法(Chemical Linz Process)、魯奇法(Lurgi Process)、美國聯合信號化學公司化學法(Allied Signal Chemical)、日本新日產法(Nissan Process)、荷蘭斯塔米卡邦?既DSM法)等。這些生產工藝按合成壓力不同,可基本劃分為高壓法、低壓法和常壓法三種工藝。目前世界上技術先進、競爭力較強的主要有日本新日產Nissan法和意大利Allied-Eurotechnica的高壓法,荷蘭DSM低壓法和德國BASF的常壓法。 中國三聚氰胺生產企業多采用半幹式常壓法工藝,該方法是以尿素為原料0.1MPa以下,390℃左右時,以矽膠做催化劑合成三聚氰胺,並使三聚氰胺在凝華器中結晶,粗品經溶解、過濾、結晶後制成成品。

三聚氰胺是壹種用途廣泛的基本有機化工中間產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生產三聚氰胺甲醛樹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還可以作阻燃劑、減水劑、甲醛清潔劑等。該樹脂硬度比脲醛樹脂高,不易燃,耐水、耐熱、耐老化、耐電弧、耐化學腐蝕、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光澤度和機械強度,廣泛運用於木材、塑料、塗料、造紙、紡織、皮革、電氣、醫藥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