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1)擔憂,憂慮;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書文止於壹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壹者也.——《春秋·繁露》 患貨之不足.——《國語·晉語》 患秦兵之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患誌之不立.——《世說新語·自新》 何患不能.——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憎惡;討厭;厭煩 ; 患,惡也.——《廣雅·釋詁三》 戊不好學患 申公.——《漢書·申公傳》 (3) 苦於 患,苦也.——《廣雅》 近日南方賦重,北方患徭多,民困官貧,急宜省事.——《清史稿》 (4) 害病 如:患肝炎;患麻疹;患重傷風 〈名〉 (1) 禍患,禍害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書·說命中》 論倫無患.——《禮記·樂記》 此陰陽不適之患也.——《呂氏春秋·重己》 惡為君之患也.——《呂氏春秋·貴生》 無敵國外患.——《孟子·告子下》 為鄉裏所患.——《世說新語·自新》 為操後患.——《資治通鑒》 (2) 疾病;毛病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拼音:huàn 部首:心 筆劃:11 筆順:丨フ壹丨フ壹丨丶フ丶丶 相關成語:采薪之患 人滿為患 肘腋之患 有備無患 憂患余生 養癰成患 養虎遺患 養癰遺患 心腹之患 思患預防 內憂外患 患難之交 患難夫妻 患至呼天 患難與*** 何患無辭 後患無窮 防患未然 杜絕後患 患得患失 。
2. 歡字在古文字典裏的含義《說文解字註》:喜樂也。
從欠雚聲。呼官切。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讙。《說文》喜樂也。
《徐曰》喜動聲氣,故從欠。《禮·檀弓》啜菽飮水盡其歡。
又《樂記》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亦作懽。
《孝經·孝治章》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又作驩。
《孟子》驩虞如也。《前漢·王褒傳》驩然交欣。
又合歡,漢殿名。《班固·西部賦》後宮則有合歡增成。
又樹名。《崔豹·古今註》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樹之階庭,使人不忿。
又竹名。《僧贊寧·筍譜》雙稍竹出九疑山,筍長,獨莖。
及生枝葉卽分為兩梢,謂之合歡竹。又橘名。
《廣輿記》荊州江陵有合歡橘。又歡伯,酒也。
《焦氏易林》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又《韻補》葉許元切,音暄。
《魏韋誕·親蠶頌》同碩慶於生民,發三靈之永歡。苞繁祐於萬國,卷福厘以言旋。
《集韻》或作孉。亦作〈女歡〉。
——以上是復制來的。基本義就是:喜樂。
古文中用作其它義的有:女子對情郎的稱呼: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男女交合之事:歡愛、求歡。
3. 歡字在古文字典裏的含義《說文解字註》:喜樂也。從欠雚聲。呼官切。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讙。《說文》喜樂也。《徐曰》喜動聲氣,故從欠。《禮·檀弓》啜菽飮水盡其歡。
又《樂記》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亦作懽。《孝經·孝治章》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又作驩。《孟子》驩虞如也。《前漢·王褒傳》驩然交欣。
又合歡,漢殿名。《班固·西部賦》後宮則有合歡增成。
又樹名。《崔豹·古今註》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樹之階庭,使人不忿。
又竹名。《僧贊寧·筍譜》雙稍竹出九疑山,筍長,獨莖。及生枝葉卽分為兩梢,謂之合歡竹。
又橘名。《廣輿記》荊州江陵有合歡橘。
又歡伯,酒也。《焦氏易林》酒為歡伯,除憂來樂。
又《韻補》葉許元切,音暄。《魏韋誕·親蠶頌》同碩慶於生民,發三靈之永歡。苞繁祐於萬國,卷福厘以言旋。 《集韻》或作孉。亦作〈女歡〉。
——以上是復制來的。
基本義就是:喜樂。
古文中用作其它義的有:
女子對情郎的稱呼: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
男女交合之事:歡愛、求歡。
4. 文言文翻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這樣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認為沒有必要想得太多,沒有必要過分謹慎猶豫。) 再:兩次。
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回:指顏回,也就是顏淵,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 孔子說(贊美顏回):顏回真是賢能啊!吃的飯只有壹簞笥,喝的水只有壹勺,住在很簡陋的巷裏(意思是形容顏回家境貧困),別人面對這種情況都會十分憂愁,只有顏回能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
子曰:質勝文則野,野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 能成為 君子。”
質:質樸;文,文采,文飾;野,鄙野; 史: 本指宗廟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書者,這些人往往顯得虛偽正經,故史意指虛浮,虛偽。彬彬:這裏指文和質均勻配合的樣子。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愛之人像山壹樣平靜,壹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壹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子曰: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壹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女:就是“汝”,妳。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對子路說:“妳為什麽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壹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人走在壹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師法的人,他做得對的地方我就學習,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進。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蕩蕩:心胸寬廣,心態豁達。 戚戚:指憂愁的樣子,小人常因為患得患失而憂愁。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
曾子說:鳥要死的時候,叫聲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時候,所說的話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岸上說(看著流逝的河水感嘆):流逝的東西都像這樣麽,晝夜不停。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後生可畏啊,我們怎麽能知道後來人不比我們現在更強呢?四十、五十歲都還沒有什麽名聲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 三軍可以沒有主帥,但匹夫不可以沒有誌氣。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天氣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柏最後才雕謝。
(也就是說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經受考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法不中, *** 無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則辦事不能成功。
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
普通事辦不成,壹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罰用之不當。
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說:要成為君子要達成三種條件,我是做不到的。(這三個條件就是)如仁者那樣不憂慮,如智者那樣不迷惑,如勇士那樣不畏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卻應當擔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殺人,有殺身以成仁. 誌士仁人,不會因為要自己活下去就殺死無辜,而要犧牲自己成全仁義。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如果不考慮長遠,那麽憂患壹定會很快就出現。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諸:之於;矜:矜持,指保持節操。
孔子說: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總是依靠別人,君子應該保持自己的節操,能團結大家而不搞小集團,不會因為某人失言就抓別人的把柄去告發,也不因為不喜歡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見。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孔子說:寬容,就是自己都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噓遛拍馬的行為是對德行的禍亂,如果對這樣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壞大事的。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說:錯了還不知道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子曰;有教無類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5. 歡進至陜這篇文言文叫什麽歡進至陜,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行臺郎中封子繪言於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願大王不以為疑。”歡深然之,集諸將議進止,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陳元康曰:“兩雄交爭,歲月已久。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歡不從,使劉豐生將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東魏高歡進攻宇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