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最難理解的壹句是“知白守黑”中的“為天下式”,其中何為“式”?
“式”在《道德經》中出現過三次,另分別在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壹為天下式”和第六十五章“知此兩者(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治國)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式,法也。”
現代《字典》中“式,樣式。”
在解讀《道德經》中,大多解釋為“楷式”、“模式”等等。如王弼的《道德經註》為:“式,模則也。”
實際上,“式”是古代占蔔用的壹種工具。就是可以旋轉的兩塊重疊的木板,中間有個抽。上面壹塊為圓形,代表天;下面壹塊為方形,代表地(天圓地方)。兩塊板上分別刻著天幹和地支的度數。這個叫“式”,是用來占天文排列天幹、地支的工具。
施術者轉動天盤,視其所占之天支與時辰的部位, 以判斷吉兇。
清惠士奇《禮說》中說,“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處吉兇。”此器物由太史主專門的掌管。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失敗自殺前,使“天文郎(官名,應同上太史主)案栻(同式)於前”。有古註:栻,所以占時日。
那麽這裏(二十八章)的願“為天下式”,就是知曉了知白守黑的道理,其德昭明,又常韜晦,願當壹個不求名利的占蔔工具。
知雄知白知榮,但仍守雌宇黑守辱;願為溪為式為谷;才常德不離、不忒、乃足;才復歸於嬰兒、無極、樸,即歸於道。可見老子本章所講的既是辯證法,又是修道悟道的不二法門。
那麽二十二章是說,得道的聖人以道(抱壹)作為標準,就可以像太史官抱式,“定日月,分衡度”那樣明確處理世界上許多復雜紛亂的現象而不致迷失方向。這裏抱的是“道”而不是木制的“式”,只是比喻,就點以道作為萬事萬物的衡量標準。
第六十五章是說,用“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治國”這兩條不同的原則可以作為衡量治國方略的標準,它就像考察日月那樣容易、簡單。
註:此文是閱讀《任繼愈談老學源流》筆記。